相关链接
Copyright © 东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
2024-12-26
横沥镇,位于东莞市东部,北临企石、石排,南临常平、东坑,西靠茶山,东接桥头,毗邻东莞生态园,辖区面积 44.67 平方千米。这里交通便利,从莞深高速、莞番高速、环莞快速、东部快线贯通全镇,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横沥镇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宋朝时期,当时横沥各村按地域分别隶属于 “文顺乡” 的第三、四两都。岁月悠悠,历经朝代更迭,在明清时期,这里属文顺乡,归京山司管辖,行政区域的划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民国期间,横沥地区分属横沥、共和两个乡,1949 年后两乡合并,归属第五区。此后,其行政归属多次调整,先后隶属常平公社等,直至 1988 年 4 月,横沥区公所撤销,正式设立横沥镇,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横沥聚焦工业立镇,坚持制造业当家,已形成模具、电子信息、智慧光电、食品饮料四大支柱产业。截至 2023 年底,全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535 家,集聚了怡合达、维科、华庄、领益智造、稻香集团等一批优质企业。2023 年全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31.56 亿元,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七成,彰显了其工业实力。同时,全镇市级倍增计划试点企业 12 家,上市企业 2 家,上市后备企业 13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443 家;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5 家、省级专精特新 113 家、瞪羚企业 8 家;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8 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3 家,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成绩斐然,为工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横沥商业发展态势良好,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长。截至 2024 年 9 月 24 日,全镇经营主体数量达到 40003 户,同比增长 6.21%,其中内资企业 15361 户,外资企业 396 户,个体工商户 24234 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12 户。2023 年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1.17 亿元,增长 9.8%,消费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力量,商业活力不断增强,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汕尾陆丰并称广东 “四大牛墟”,是见证横沥商贸繁荣历史的 “活化石”。其交易地点几经变迁,1995 年现代化的横沥牛行在镇区骏马路正式建成,占地面积 19980 平方米,建筑面积 22980 平方米,成为东莞最大的单项耕牛市场。这里设计美观,颇具园林特色,内设果林区、试耕区、园林式交易区,还配有牛宾馆、牛泳池、牛花园、牛医院和金牛酒店等配套设施。
曾经,每逢公历以一、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各地客商、农民云集于此。如今,牛行每日成交量近 1000 头,牛肉供应不仅占据珠三角 80% 的市场,还远销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客商前来交易和交流。
在牛墟的发展中,牛经纪发挥着关键作用,几百年来他们坚持 “以信为本”,其 “牛中技艺” 代代相传,通过看牛的牙齿判断年龄、用木棒敲打检查牛的身体状况和性情等独特方式,为买卖双方搭建起公平交易的桥梁,是横沥牛墟延续至今的秘诀和重要名片。像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广东好人张杨锦等就是诚实守信牛经纪的代表。
横沥牛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成绩斐然,2007 年入选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 年入选第四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 年入选 “广东老字号” 企业,还孕育出 “勤奋肯干老黄牛、开拓进取拓荒牛、甘于奉献孺子牛” 的 “三牛” 精神,与新时代的 “好人接力”“好人森林” 现象相呼应,“小城大爱” 也成为横沥闪亮的城市品牌,为岭南传统农耕文化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
近年来,横沥镇通过举办 “百年牛墟风情节” 等活动,深入挖掘和传承牛墟文化精髓。风情节上,横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牛镇社区嘉年华、“田园之梦” 农耕文化体验活动等几十项 “牛” 活动精彩上演,展示了百年牛墟小镇的独特风采,也让牛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提升了横沥的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横沥镇文旅资源丰富多样,多个景点独具魅力。村头村葵香园是横沥镇首个大型向日葵主题公园,占地逾 350 亩,园内特色景观众多,周边分布着超 50 年历史的知青屋建筑群,配套建有知青馆、美术馆、名贤馆、书香阅吧等文化设施,独具历史人文优势。2024 年春节期间游览人数达 20 万人次,还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并获评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成为 “横沥・百年牛镇乡村休闲游” 省级旅游精品路线景点之一。
新四 “678 艺时代” 和稻香饮食文化旅游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东莞体验之旅” 名单。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独特的工业景观,还能品尝到丰富多样的美食,体验到浓厚的饮食文化氛围。
此外,横沥还有横沥公园、横沥古村落、横沥水库、东莞市博物馆横沥分馆、横沥农业观光园、横沥水松林、横沥红色革命根据地、横沥滨江体育公园、横沥湿地公园、横沥田园综合体等众多景点,涵盖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休闲娱乐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文化荣誉方面,横沥镇也收获颇丰。2023 年,横沥 678 艺时代荣获首批 “粤式新潮流” 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横沥镇应急广播系统案例荣获 2023 年广东省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应用优秀案例;音乐类《红包雨》荣获 2023 年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银奖等 8 项省级以上奖项,充分展示了横沥文旅发展的活力和实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态势良好。
横沥镇生态本底良好,寒溪河、东引运河、仁和水及其串联的河涌,构成了 “三河六岸” 滨水生态景观长廊。近年来,横沥全力推进 “百千万工程”,在生态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全镇林木覆盖率达 25.1%,绿化覆盖率为 41.2%,水岸绿化率高达 93.3%,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森林城镇。
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众多工程项目落地见效。东引运河二期、仁和水横沥段综合整治成效显著,中心区滨河夜景、主干道景观灯升级等工程让城镇焕发光彩。同时,镇内河涌已全面消除黑臭,水质不断提升,碧道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如仁和水碧道,全长 5.36 公里,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此外,横沥还积极推进 “口袋公园”“四小园” 建设,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全镇 18 个村(社区)均达到美丽宜居村及美丽圩镇 “省级示范圩镇” 标准,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 3,为居民营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横沥镇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拓展多元共治 “资源点”,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省级验收。“楼嫂” 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省最佳巾帼志愿服务项目,“益企啡吧” 项目运营模式入选全国社会治理优秀案例,创新打造的 “花卉银行” 也获得广泛认可。
在平安建设方面,横沥大力发展义警队伍,现有义警 7636 人,网格党支部 61 个,建立健全 “星级出租屋” 评价体系,组建出租屋楼栋管家队伍,已登记楼栋管家 1429 人,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横沥常态化开展文明培育选树活动,志愿者注册人数达 26684 人,全镇好人榜总数达 61 人,位居全市前列,“小城大爱” 的城市文化品牌愈发闪亮,百姓幸福指数明显提升,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横沥镇始终将教育事业放在重要位置,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目前,全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 14 所,幼儿园 31 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1 所,幼儿园学位约 11950 个,中小学学位约 34135 个。近年来,横沥镇大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如高标准启用第二幼儿园,中心小学扩建工程也即将完工,届时将新增公办学位 1126 个,进一步满足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在医疗建设方面,横沥镇同样成果显著。横沥医院改建工程于 2024 年 7 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医疗用房紧张和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大幅提升了全镇医疗服务综合承载能力。同时,医院积极引进先进的诊断设备,如性能先进的核磁共振及 DSA、CT 等,满足市民就近就医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在专科建设上,耳鼻喉科获评为东莞市临床重点专科,手外科和新生儿科为东莞市临床特色专科,医院还与省、市高水平三甲医院合作,引进多个学科专家定期出诊、指导,有效提高了专科诊疗水平,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横沥镇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全镇低保工作扎实推进,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审核和发放,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同时,积极落实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让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就业扶持方面,横沥镇积极举办各类招聘活动和技能培训,为居民提供就业信息和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促进居民就业增收,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安全感,使横沥镇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横沥镇,这颗东莞东部的明珠,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蓬勃发展的经济、独特的文化魅力、宜居的生态环境和坚实的民生保障,正展现出无限的活力与潜力。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横沥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增进民生福祉,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也为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横沥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投资兴业、观光旅游、安居乐业,共同见证它的成长与腾飞,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