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东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
2025-01-09
听闻东莞有一处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南社村古建筑群,契机实属偶然。或是在社交媒体上不经意刷到那古色古香的照片,白墙黑瓦、飞檐斗拱,岁月的痕迹爬满每一寸砖石;又或是朋友间的一次闲聊,眉飞色舞地讲述着在南社的悠然漫步,穿梭于古老祠堂间,仿若能与历史对话。那些赞誉有加的分享,犹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这片古建筑群的向往之门,心心念念着要去揭开它神秘而迷人的面纱,探寻那藏在悠悠古韵里的故事。
当脚步跨过南社村的寨门,仿佛瞬间踏入了旧时光。古墙斑驳,岁月的痕迹在砖石间蔓延,每一道裂纹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抬眼望去,水塘波光粼粼,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岸边的古建筑,虚实相映,美不胜收。水塘边,古老的榕树舒展着枝叶,像是撑开的巨伞,洒下一地清凉。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古村的悠悠往事。沿着石板路前行,脚下的触感带着历史的温度,路旁的古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花门窗,尽显岭南建筑的精巧与雅致,让人不禁沉醉在这如梦如幻的明清景致之中。
作为南社村的核心建筑,谢氏大宗祠宛如一位威严的长者,静静伫立在村落中心,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 年),它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承载着谢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三开间三进合院式布局,敞楹式门堂宽敞大气,门堂两侧的塾台,仿佛在诉说着往昔莘莘学子的苦读时光。迈进宗祠,目光瞬间被那精美的梁架结构吸引,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作梁架,展现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二进梁架上的木雕更是精美绝伦,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栩栩如生,每一刀都倾注着匠人的心血,仿佛在讲述着谢氏先祖的传奇经历。抬头仰望,门堂正脊的灰塑博古脊上,螭吻威严凝视,脊前的人物故事纹饰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斑驳,却更添几分神秘韵味,垂脊前端的神兽宛如忠诚的守护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家族圣地。宗祠前威风凛凛的石狮,见证了岁月变迁,也见证了谢氏家族的兴衰荣辱。每逢祭祀大典,香烟袅袅,族人们身着盛装,虔诚祭拜,感恩先祖恩泽,传承家族精神,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家族的凝聚力在这古老的祠堂中熠熠生辉。
百岁坊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在古村中散发着独特魅力,它承载着一段关于长寿的美好佳话。明万历年间(1592 年 —1598 年),时任东莞县令李文奎为南社百岁老人谢彦庆、谢实斯、谢彦眷妻叶氏、谢振候妻黄氏而建,这份对长寿的尊崇与敬意,穿越时空,至今令人动容。其独特的前坊后祠布局,占地面积 150.66 平方米,前坊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建筑格外醒目,檐下施如意斗拱,宛如一朵朵盛开的繁花,精致而华丽。心间庑殿顶、次间歇山顶的设计,彰显着建筑的层次感与威严感,坊前的塾台仿佛在静静等候着往来行人聆听那段长寿传奇。坊后的影壁,灰塑、红砂岩雕刻精美绝伦,人物、花鸟、山水等图案栩栩如生,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走进二进祠堂,砖木结构的建筑散发着古朴气息,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作梁架稳固支撑着岁月的重量,梁架木雕精美细腻,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巧夺天工。站在百岁坊下,仿佛能看到当年老寿星们鹤发童颜、怡然自得的模样,感受到古村对生命的敬重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漫步古村,社田公祠同样引人注目。它规模虽不及谢氏大宗祠宏大,却有着别样的精致。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合院式布局,井然有序。步入其中,木雕、砖雕琳琅满目,天井洒下的阳光,照亮了这些精美的雕刻,花鸟鱼虫仿佛瞬间有了生命,在光影中灵动起来。公祠内供奉着谢氏先祖,牌位在香烟缭绕中更显庄重,诉说着家族分支的传承故事。
不远处的武帝庙,又名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是村民们祈福求安的精神寄托。三间二进一香亭一天井合院式布局,宽敞开阔。砖木石结构坚实厚重,青砖墙体、红砂岩脚古朴典雅。硬山顶搭配人字封火山墙,别具一格。灰塑屋脊上的装饰精美细腻,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与滴水剪边,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光芒。走进庙内,正厅高悬 “乾坤正气” 匾额,关帝神像庄严肃穆,目光炯炯,仿佛在守护着一方安宁。壁画、灰雕、陶雕、石雕随处可见,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不禁对关公的忠义精神肃然起敬,感受着信仰的力量在古村流淌。
南社村的古民居布局独具特色,多以金字间和明字间为主,一间间青砖建造的大屋错落有致。典型的民居有着 “三间两廊” 的布局,中间为厅堂,供奉着祖先牌位与神明,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两侧的房间用作卧室或储物,廊庑连接着各个空间,前廊可供休憩、晾晒,后廊常设有厨房。房屋大多以条石砌墙基,坚实稳固,青砖墙体承载着岁月,门框用红砂岩包砌,增添几分古朴韵味。
穿行在古巷之中,名字也饶有趣味,如 “百岁坊巷”,因百岁坊坐落于此而得名,走在其中,仿佛能沾染长寿的福气;“祠堂巷”,顾名思义,两侧祠堂林立,古韵四溢。巷道石板下设排水渠道,设计精巧,即便大雨倾盆,也能迅速排水,保持路面干爽。古巷纵横交错,宽处可容两人并行,窄处仅能一人侧身而过,曲径通幽,每一次转角都可能邂逅不一样的风景,或是一扇雕花精美的窗扉,或是一盆娇艳绽放的花卉,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感受那份静谧与美好,探寻古村居民曾经的生活轨迹。
南社九大簋,这一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的传统宴席,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宛如一部生动的民俗史诗。它随南宋末年谢氏的迁入而在当地扎根,至今已悠悠走过 700 余个春秋。相传,出生于官宦书香世家的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定居南社村,将当时的宴客文化带到此地,后经岁月演变,形成了这独具特色的九大簋习俗。其与南社村重大节庆紧密相连,团年家宴、迎娶喜宴、福禄寿宴、添丁喜宴等场合,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是村民们庆祝团圆、分享喜悦的重要方式。
这桌宴席菜式丰富,以 “双鱼、双肉、双头牲” 为荤,佐以时菜,时菜垫底,荤菜铺面,寓意着 “盆满钵满”。每道菜皆精心烹制,像 “年年有余”,选用新鲜草鱼改花刀,沾上生粉炸至金黄,再淋上由糖、醋、番茄酱、生粉精心调制的芡汁,铺上葱丝、红灯笼椒丝,色香味俱全,不仅鱼肉外酥里嫩,那鲜亮的色泽更是让人食欲大增,寓意着生活富足、年年有余。“丁财两旺” 则将肉丁、芹菜、百合、腰果、松子等食材巧妙搭配,猪肉丁与各类蔬菜切丁爆炒,腰果、松子炸至金黄增香,各种食材在锅中碰撞出诱人香气,一口下去,既有肉的醇厚,又有蔬菜的清爽,饱含着对家族人丁兴旺、财运亨通的祈愿。
制作南社九大簋极为考究,需全面掌握粤菜烹饪精髓,从食材挑选到火候把控,每一步都不容有失。而且,宴席的礼仪也颇有讲究,八仙桌、座次分明,年长者或德高望重者坐首位,入席、举酒、夹菜皆有仪式,充分彰显着尊老敬老、尚礼重道的传统。如今,虽时代变迁,它依然用老锅旧灶、柴火烹饪,保留着那份浓浓的古意。在南社村的一些传统菜馆,如 “南社人家”,游客便能品尝到这正宗的九大簋,开启一场舌尖上的文化之旅,感受南社村传承数百年的饮食魅力与民俗风情。
漫步在南社村,除了能品味丰盛的九大簋,还有诸多特色小吃令人唇齿留香。糖不甩,这道广东地区的汉族传统名点,宛如甜蜜的小精灵,在舌尖上跳跃。它口感软糯 Q 弹,圆滚滚的糯米粉丸在浓稠的糖浆中翻滚,出锅后撒上碾碎的炒花生或切成丝的煎鸡蛋,香气扑鼻。咬上一口,甜蜜瞬间在口腔散开,却丝毫不觉腻味,若是搭配上姜汁,更是暖胃又暖心,仿佛能驱散周身的疲惫。在古村的小吃摊前,现做现卖的糖不甩热气腾腾,买上一份,边走边尝,感受那浓浓的岭南风味。
松糕也是不容错过的美味。茶山松糕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当地传统手艺的代表。它松软香甜,带着淡淡的米香,入口即化。制作时,精选的米粉、适量的糖、水巧妙混合,经蒸制后,糕体蓬松,气孔均匀。逢年过节、老人做寿、小孩满月等喜庆时刻,松糕更是餐桌上的常客,寓意吉祥。在村里的糕点铺,新鲜出炉的松糕散发着诱人光泽,点上红印,喜庆又美味,尝上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滋味,让人不禁沉醉在这传统小吃的魅力之中。
南社明清古建筑群开放时间通常为 09:00 - 18:00(1 月 1 日 - 12 月 31 日 周一 - 周日),不过特殊节假日或活动期间可能会有微调,建议出行前关注官方公众号 “东莞南社明清古村落” 或致电景区热线 0769 - 81100123、0769 - 86403588 确认。门票价格方面,成人白天票 30 元、儿童白天票 15 元,古村夜游特惠单人票 25 元,1.2 米(含)以下儿童及 65 周岁及以上老人凭证件免费,1.2 米以上的儿童或者全日制大中小学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优惠价 15 元 / 人。线上购票可通过携程、美团、高德等平台,方便快捷还可能享受优惠,线下则在景区西门售票处购票。合理安排出行时间与购票方式,能为游玩省下不少精力与费用。
若选择自驾,从深圳出发,可经珠三角环线高速 - 松山湖东部快速立交桥 - 东部快速干线,在松柏立交从石步 / X234 / 寒溪水山出口前往;广州方向则走广园快速路 - 莞潢立交桥 - 环城北路,从石龙 / G94/G35/S256 出口离开,进入石碣互通立交 - 珠三角环线高速,在东莞市区 / 莞城区 / 石龙 / S256 出口驶向景区,导航至南社影剧院、南社古村落 - 西门,西门外有免费停车场。乘坐公共交通也很便利,火车 / 地铁 “东莞站” 下车,茶山方向出站后,镇内 “520”,市内 “333” 公交车直达景区门口;或从各镇乘公交到石龙公交站转镇内 520 直达。周边公交站台如乘坐 “520 路” 至 “茶山南社社区站”,步行几百米即可到达,为低碳出行提供了多样选择。
一日游的话,上午从西门进入,沿着西门塘漫步,欣赏波光粼粼的水面与岸边古建筑相映成趣的景致,首站打卡百岁坊,感受其独特的坊祠结合布局与精美雕刻,聆听长寿传奇。接着前往谢氏大宗祠,作为村落核心建筑,花时间细细品味那精美的梁架木雕、威严的屋脊装饰,了解谢氏家族荣耀。中午在景区内的 “南社人家” 用餐,品尝地道的南社九大簋,像 “鸿运烧鹅”,皮脆肉嫩,肥而不腻,卤汁入味;“上汤桑叶”,清爽解腻,带着桑叶独有的清香,食材新鲜,让味蕾尽享满足,用餐后还可在店内稍作休息。下午穿梭古民居巷,探寻如 “百岁坊巷”“祠堂巷” 等特色巷道,触摸历史痕迹,再到社田公祠欣赏木雕、砖雕艺术,感受谢氏分支传承。若对历史文化感兴趣,可去村史陈列馆(云蟠公祠),了解古村发展脉络。逛累了,在古榕树下的休憩区坐坐,喝杯特色的岭南凉茶,让身心舒缓。傍晚时分,登上高处眺望古村全景,看夕阳余晖洒在古建筑上,仿若为其披上金色外衣,将美景尽收眼底,结束这一场古村穿越之旅,带着满满的回忆返程。
南社村古建筑群能如此完好地呈现在世人眼前,背后是无数人的精心守护。当地政府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依据历史资料对古建筑进行修缮,遵循 “修旧如旧” 原则,从一砖一瓦、一梁一柱的修复,到墙面色彩的调配,都力求还原历史风貌。同时,加强对古村环境的整治,疏浚水塘、翻新石板路,让古村颜值常新。
古村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每年的 “南社忠孝文化节”,通过祭祖仪式、传统戏曲表演、民俗巡游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人们身着古装,在古村中感受忠孝文化的熏陶,传承先辈美德。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南社村携手高校、文创企业,挖掘古村元素,设计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如以古建筑为原型的拼图、印有祠堂图案的布袋、根据南社历史故事创作的漫画书籍等,既有趣味性又具文化内涵,让游客把 “南社记忆” 带回家。古村就像一本活着的历史书,在新时代续写着精彩篇章,持续散发着迷人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夕阳的余晖渐渐笼罩南社村,为古建筑群披上一层朦胧的金纱,我才带着满心的眷恋与不舍,缓缓迈出古村的门槛。这一趟南社之行,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梦幻之旅,每一处角落、每一栋建筑、每一道美食,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深深镶嵌在我记忆的宝盒之中。
南社村古建筑群,它不仅仅是一堆古老的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承载着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人文故事。在这里,我能触摸到明清时期的砖石,嗅到岁月沉淀的气息,感受到谢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领略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非遗美食更是锦上添花,用舌尖上的滋味诉说着古村的民俗风情,让我从味蕾深入了解这片土地。
离开之际,心中满是对古村保护者的敬意,是他们的坚守与付出,让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得以留存。也希望每一位读到这篇攻略的朋友,都能亲身来到南社村,漫步古巷、品味美食、聆听历史,开启属于自己的古村探秘之旅,将这份美好的记忆珍藏,让南社村的古韵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