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山镇简介

2025-01-02

大岭山初印象

大岭山镇,宛如一颗镶嵌在东莞中南部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东临松山湖,南接深圳光明新区,北连东莞市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连接城市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键纽带。这片 95.5 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 7.7 平方公里纳入松山湖科学城),以山地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的地貌,勾勒出了丰富多样的自然画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海拔 530 米的大鼓顶,如巨人般俯瞰着这片大地,最低点海拔 15 米的平原,则承载着人们的烟火日常。

作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岭山四季温润宜人,年平均气温约 22℃,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在这里,黄沙河悠悠从西南汇入东江,大陂海水、马尾水分别注入松木山水库和马尾河,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灵动的水韵。而那高达 42.6% 的森林覆盖率,主要为低地常绿阔叶林类型,仿佛是大地的绿色披风,不仅涵养着水源,更净化着空气,让每一口呼吸都充满了自然的清甜,也难怪它能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绿色名镇、国家卫生镇等诸多荣誉称号。

一、自然环境:天赋异禀的生态画卷

(一)地形地貌:山水相依的多样景致

大岭山镇的地形地貌犹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山地丘陵、台地、冲积平原错落交织,勾勒出一幅雄浑而秀美的画卷。漫步其间,南、西南以及西北边缘地带,数百座大小山岭拔地而起,马鞍山、莲花山、大岭山(大鼓顶)、飞鹅岭、黄婆帐等山峰高耸入云,似是大地的脊梁,撑起了这片天空。大岭山(大鼓顶)海拔 530 米,傲立群峰之巅,俯瞰着全镇的山川河流、烟火人间;而最低点海拔 15 米的平原,则温柔地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起居,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这里的丘陵小区面积约 270 平方公里,大岭山和莲花山的高丘陵山体巍峨壮观,山体南麓的岗地、段田错落有致,砂页岩、花岗岩构成了它们坚毅的骨骼。麓岗地区面积约 340 平方公里,岗地与谷地平原东西向延展,花岗岩、红色砂岩、沙页岩以及河流冲积物,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的肌理,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二)气候与资源:温润水乡的富饶馈赠

大岭山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自然仿若一位慷慨的馈赠者,赋予了这片土地温润宜人的气候与丰富多样的资源。四季在这里更迭,却从未有过严寒酷暑的极端,年平均气温约 22℃,如同永恒的春天,温暖着每一个角落。阳光雨露充沛,年均降水量充足,滋养着万物生长。

黄沙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从西南蜿蜒而过,汇入东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大陂海水、马尾水分别注入松木山水库和马尾河,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灵动的水韵,也为农业灌溉、生活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森林覆盖率高达 42.6%,低地常绿阔叶林如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这片广袤的森林不仅是无数野生动物的栖息家园,更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守护着大岭山的生态平衡。

地下深处,矿泉水这一珍贵资源静静流淌,清冽甘甜,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大自然给予大岭山人民最纯净的馈赠,也为当地的饮用水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历史溯源:岁月沉淀的古韵悠扬

(一)历史沿革:穿越千年的时光脉络

大岭山的历史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早在新石器时期,这片土地上便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先辈们在此狩猎、采集,开启了文明的曙光。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 年),大岭山地区已有村落扎根,梅林、太公岭、大塘等古老村落如繁星点点,散布其间,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书写着生活的诗篇。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年),宝安改为东莞,大岭山从此归属东莞,历经朝代更迭,行政归属虽有变迁,却始终与东莞紧密相连。明代,它属东莞县恩德乡第九都管辖;清乾隆年间,改属东莞县缺口司管辖。近代以来,1934 年归东莞县第七区,1946 年改为第三区,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东莞县第二区、第三区。1957 年设立金桔大乡,1961 年成立大岭山公社,1983 年撤销公社改为区,1987 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大岭山镇,开启了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

(二)人文古迹:镌刻记忆的历史珍宝

漫步大岭山,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大王岭村。这里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三大队机关所在地,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等 9 处文物点错落分布,一砖一瓦都铭刻着先辈们英勇抗战的身影。1940 年秋,东江纵队前身挺进大岭山,在此开辟根据地,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为保卫祖国山河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承载着后人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敬仰与缅怀。

除了抗日根据地旧址,太公岭邝氏宗祠、洪裕邝公祠等古迹也熠熠生辉。太公岭邝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1938 年初,地下党工作者在此宣传抗日,宗祠前地堂曾是练兵场;洪裕邝公祠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为邝氏家族所建,见证了中共东莞县委、“抗日模范壮丁队” 的诸多革命活动,它们不仅是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东江纵队革命足迹的见证,为研究东莞地方革命与祠堂文化提供了珍贵蓝本,让后人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传承先辈的精神。

三、经济腾飞:产业勃兴的活力引擎

(一)工业发展:制造强镇的崛起之路

回首往昔,大岭山的工业发展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诗。早年,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大岭山承接了大量港台家具企业的产业转移,开启了从传统农业小镇迈向工业强镇的征程。家具产业一马当先,迅速崛起,高峰时期,全镇的家具出口量一度占据全国家具出口总量的 1/7 份额,荣获 “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亚太最大家具制造基地” 等诸多殊荣,“大岭山家具” 成为了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畅销全球。

如今,漫步在大岭山的工业园区,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早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具制造,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构建起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以华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及科研机构在周边集聚,大岭山积极融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依托强大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自身产业层次。在鸡翅岭村,广东晟图智能装备产业项目落地生根,总投资 3 亿元,专注于印刷专用设备制造、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制造等前沿领域,为大岭山的工业智能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动着大岭山向着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新高地奋勇攀登。

(二)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智慧力量

在时代的浪潮中,大岭山深知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矢志不渝地走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前沿。镇政府大力扶持企业自主研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大岭山这片创新沃土上茁壮成长,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大岭山镇深谙此道,多措并举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一方面,出台《大岭山镇人才发展行动方案 (2022 - 2024 年)》等一揽子人才政策,从住房补贴、生活补助、创业扶持等多个维度给予人才全方位支持,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另一方面,打造全镇首个人才服务产业园,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模式,园内设有人才市场、职业技能培训交流区等多个功能区,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已有新众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 10 余家优质企业入驻。截至目前,大岭山已累计创建 6 个 “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如广东华升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博士工作站,依托平台优势吸纳集聚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为大岭山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泉,让这座制造强镇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四、休闲胜地:畅享生活的多彩乐园

(一)公园景观:城市绿肺的清新呼吸

在大岭山,公园宛如城市的绿肺,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大岭山森林公园无疑是其中的璀璨明珠,它横跨厚街镇、虎门镇、长安镇、大岭山镇以及大岭山林场,面积约 74 平方公里,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踏入公园,山峦起伏,峰峦叠嶂,山深谷幽,最高点 “茶山顶” 海拔 530.1 米,登顶远眺,城市新貌与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南海及珠江入海口的壮阔风光也一览无余。

园内森林覆盖率高达 93.2%,原始次生阔叶林郁郁葱葱,林冠茂密,是无数野生动物的欢乐家园,穿山甲、野猪、猫头鹰等在此繁衍生息;珍稀植物如桫椤、金毛狗、苏铁蕨等点缀其间,诉说着大自然的古老故事。漫步在森林浴步道,呼吸着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被一扫而空;驻足百花园,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芬芳四溢,让人流连忘返;走进珍稀植物科普园,了解植物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除了大岭山森林公园,体育公园也是市民休闲的热门之选。这座集体育、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达 150711 平方米,绿地广袤,植物品种多达 180 余种,银海枣、樱花、印度紫檀、银桦等绿植错落分布,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宛如一座城市花园。休闲游赏片区,主入口区大气磅礴,中心湖面区波光粼粼,亲水广场区欢声笑语,休闲草坪区绿意盎然,老人活动区温馨惬意,儿童活动区童趣满满,南入口区别具特色,园路与植物景观相得益彰,尽显绿色、自然、休闲的人文生态理念;体育活动片区更是运动爱好者的天堂,多功能室内体育馆设施齐全,2 个标准游泳池、1 个训练池、1 个儿童戏水池清澈见底,6 块篮球场、6 块网球场、1 个人造草标准足球场活力四射,健身路径蜿蜒其间,满足了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让人们在运动中释放激情,拥抱健康。

(二)文化广场:市民生活的欢乐舞台

大岭山广场位于镇中心区,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多功能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宛如一颗闪耀的文化之星。广场呈长方形,中央圆形音乐喷泉面积 706 平方米,喷泉四周龙凤呈祥石雕图案栏杆精美绝伦,正中花岗岩龙柱高 21 米,直径 3 米,重 300 吨,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预示着 21 世纪中华民族的辉煌崛起,成为广场上最引人瞩目的景观。

广场文化建设是大岭山镇打造文化新城的点睛之笔。近年来,大岭山镇以广场为依托,以提升市民素质为宗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天晚上,这里便成为了欢乐的海洋,成千上万的群众汇聚于此,广场舞、健身操、交谊舞等轮番上演,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释放活力与热情。自开放以来,广场已举办各类晚会 100 多场次,500 多个单位踊跃参与表演,演员达上万人次,自发参加广场舞会的群众更是不计其数,前来观看的群众和外来工多达几十万人。在这里,每周有晚会,每月有主题,多元而多层次的文化活动,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着市民的精神世界,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大岭山的夜晚焕发出别样的魅力,也让每一位生活在大岭山的人,都深深陶醉于这座城镇的独特韵味之中。

五、未来展望:逐梦前行的无限可能

展望未来,大岭山宛如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在时代的浪潮中驶向更加灿烂辉煌的彼岸。在产业升级的航道上,大岭山将继续锚定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方向,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扎根。随着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逐步深入,大岭山作为其成果转化先行区,将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 “大岭山制造” 向 “大岭山创造” 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湾区智造业名镇。

生态保护层面,大岭山将坚守绿色发展底线,严格落实《东莞市大岭山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24 - 2029 年)》,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生态修复整治,让青山绿水的生态画卷永不褪色。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岭山将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莞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文旅融合精品项目,如进一步完善莞香特色小镇建设,开发更多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让大岭山成为宜居魅力的文化生态旅游胜地。

在城市建设方面,大岭山将围绕 “中央生活区、中央创新区、中央活力区” 的布局,优化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品质宜居宜业示范镇。从交通网络的加密拓宽,到教育、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再到商业配套的繁荣升级,大岭山将全方位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让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感受这座城镇的温暖与活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