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东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
2025-01-04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璀璨版图中,东莞中堂镇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活力。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底蕴,更是现代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前沿阵地。今天,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同走进这座令人神往的城镇,探寻它的前世今生,感受它的独特韵味。
中堂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北隔东江与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相望,素有东莞 “北大门” 之称。全镇面积 60 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 50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 10 平方公里。这里地处穗莞深经济走廊之间,距广州市区 46 公里,距东莞市区 12 公里,与周边城镇紧密相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
中堂镇下辖 5 个社区、15 个村,户籍人口约 10 万人,常住人口约 24 万人。这片土地上,河网纵横交错,东江干流及其支流蜿蜒流过全镇,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勾勒出了一幅灵动的水乡画卷。肥沃的土地孕育着希望,平坦开阔的地形为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堂镇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初名 “舂堂”。彼时,此地散居着以农、渔为生的人家,至唐末,住户渐多,初具村落规模,遂于宋朝建立之初(约 960 年)正式立村,得名 “舂堂”,隶属东莞县文顺乡归化里。“舂堂” 原是唐宋时期南方独特的劳作场所,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描述:“广南有舂堂,以恽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 因其所处位置为周边乡村交通枢纽,村民常来此交易,逐渐发展为中心墟市。后因 “舂” 与 “中” 同音,人们书写时图简便,常写作 “中堂”,久而久之,“中堂” 之名便固定下来。
明代以前,中堂归东莞县恩德乡第十二都管辖,明洪武年间(1368 - 1398 年)设立中堂巡检署。清乾隆十九年(1754 年),东莞县划分为五属管辖,中堂司管辖范围涵盖今中堂、道滘、万江、麻涌、望牛墩、石碣、高埗、洪梅 8 个镇地域。民国元年(1912 年)后归属第六区,1948 年至 1949 年属第六区的永宁乡和西芦乡。解放后属四区管辖,此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86 年撤区建镇,中堂镇之名沿用至今。
在漫长岁月里,中堂镇人文荟萃,涌现出诸多杰出人物。陈伯陶,这位东莞中堂凤涌人,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探花。他自幼聪慧好学,6 岁师从陈澧,10 岁通读五经,后就读于罗浮山酥醪别院。光绪元年(1875 年)中秀才,光绪五年(1879 年)乡试获第一名(解元),光绪十八年(1892 年)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等职。他不仅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还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协助创办暨南学堂,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卓著。此外,潢涌村的黎氏家族,历代贤达辈出,他们秉持 “德本” 家训,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这些名人贤士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堂镇的历史天空,使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愈发熠熠生辉。
中堂镇作为广东省造纸三大基地之一,造纸及纸制品业无疑是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这一产业的崛起与发展,与中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紧密相连。蜿蜒流经全镇的东江干支流,为造纸产业提供了充沛且优质的淡水资源,而靠近出海口的优势,又使得废纸和纸浆的进口运输成本大幅降低。
回首往昔,中堂镇的造纸业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末,东莞糖厂造纸厂的建立,宛如一颗产业发展的种子,悄然种下了中堂造纸业的希望。尽管当时它未能带动整个造纸业的蓬勃兴起,却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时间来到 1976 年,潢涌造纸一厂作为首家村办造纸企业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堂造纸业的新篇章。此后,众多造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94 年引进的全外资企业东莞理文造纸厂,更是为中堂造纸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其迈向新的高度。
到了 2008 年,中堂镇的纸业发展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巅峰,全镇纸业公司、造纸厂、纸品厂数量多达 125 家,其中造纸企业有 31 家。纸品企业注册资金高达 16.3 亿元,民营资本占据近六成。当年全镇造纸产量惊人,达到 500 万吨,占全市造纸产量的约 44%,年产值突破 100 亿元,纸品业工业总产值更是在全镇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超过 60%。凭借着深厚的产业积累,造纸及纸制品业稳稳地坐上了中堂镇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宝座,同时也成为东莞市八大支柱产业之一。
在荣誉的光环背后,中堂镇并未固步自封。近年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堂造纸企业积极求变,主动出击,踏上了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之路。
走进东莞市银洲环保包装有限公司的 “智能车间”,宽敞明亮、现代智能的气息扑面而来,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纸制品工厂脏乱差的刻板印象。在这里,一卷卷包装纸在自动化流水线上有序移动,横切机精准裁切,纸板堆码机高速作业,中控室的工人们通过自动化监控台,就能对整条生产线进行实时监控与精准调整。一条约 110 米长的流水线,仅需约 8 名工人,人力成本相较于过去减少了一半以上。不仅如此,裁切好的纸板进入车间上层纸箱生产线后,便能根据不同订单要求,迅速被打造成符合规格的包装纸箱,随后通过智能物流系统,精准无误地运往市场各个角落。银洲环保包装的成功转型,只是中堂造纸业智能化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堂造纸及纸制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入先进设备与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
绿色发展同样是中堂造纸业坚守的底线。中堂的造纸企业大多为再生纸品企业,以废纸及商品纸浆为原料,其中废纸占比高达 90%,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也都能实现循环再用。金洲纸业、理文造纸、建晖纸业等 10 家企业荣获 “清洁生产企业” 称号,中堂镇纸品环保基地更是被列为广东省纸品示范基地。近年来,中堂纸企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持续发力,纷纷投入建设光伏项目,提高绿色能源利用率;将污水处理产生的沼气充分利用于发电;开展生产线真空系统改造,降低吨纸能耗;引入先进节水设备,减少水资源浪费。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中堂造纸业正逐步摆脱 “高能耗、高排放” 的旧标签,向着绿色可持续的未来大步迈进。
在造纸业这一龙头产业的引领下,中堂镇的其他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多元态势,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农产品物流产业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新星。中堂镇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东莞和广州两大城市之间,成为了理想的物流中转点。早在 2007 年,中堂镇就凭借在农产品物流业的突出表现,荣获 “中国十大农产品物流重镇” 称号。这里汇聚了众多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与物流基地,其中江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声名远扬,它不仅是泛珠三角区域内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一,还创新采用了 “UTS 商业模式”,为商家和消费者搭建起直通式商贸物流服务体系,极大地降低了购销成本。近年来,随着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中堂镇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本地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进一步夯实了其在农产品物流领域的优势地位。
文化产业也在中堂镇绽放出独特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龙舟文化产业。作为 “中国龙舟之乡”,中堂镇的龙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每年的 “龙舟月” 期间,从农历四月初八的传统 “起龙” 仪式,到农历五月十三的龙舟文化节暨龙舟锦标赛,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传统 “龙舟九景” 趁景巡游热闹非凡,各村(社区)的龙舟在江面上竞渡,岸边观众欢呼呐喊,热闹非凡;龙舟文化节上,高规格的龙舟赛事扣人心弦,男子传统龙舟 1000 米竞渡锦标赛等赛事,展现着中堂人的拼搏精神。除了赛事活动,中堂镇还大力拓展 “龙舟文化” 全产业链发展,全镇 4 间龙舟制造厂订单不断,10 多家手工制作龙舟模型的工作室蓬勃发展,制作的龙舟模型精美逼真,深受市场欢迎。同时,结合龙舟文化研发推出的 50 多款文创产品,如龙舟节系列文创产品礼盒、小龙舟、小龙头摆件等,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不仅成为游客喜爱的纪念品,还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龙舟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堂镇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为推动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堂镇,“德本” 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成为人们心中坚守的精神坐标。其源头可追溯至潢涌村黎氏大宗祠,那是一座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建筑,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距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是广东省现存最古老的祠堂之一,也是岭南宗祠文化的杰出代表,2002 年 7 月被评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 年入选 “东莞文物八景”。
走进黎氏大宗祠,庄严肃穆之感扑面而来。祠内的一块 “德本” 牌匾格外引人注目,它与黎氏始祖黎宿的故事紧密相连,诉说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孝义传奇。南宋初年,黎宿由博罗白沙迁居东莞樟村,不久后迁至潢涌。他为人至孝,在母亲身患重病时,不惜一切代价寻医问药,甚至割股疗亲,其孝义之举传遍乡里,受到当时朝廷的嘉奖,被赐予建宗祠和 “德本坊”。自此,“德本” 和 “孝义” 便作为祖训家规,代代相传,成为中堂 “德本文化” 的发端与核心。
岁月悠悠,“德本文化” 在中堂不断传承与发展,融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潢涌村,村民黎锡安的事迹广为传颂。他的姐姐家庭突遭变故,身患疾病,姐夫又因车祸不幸身亡,留下一子以及腹中尚未出生的孩子。黎锡安毫不犹豫地将姐姐和外甥接回家里悉心照顾,数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孝”“爱”“和”,用心经营着大家庭,让这份孝义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也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民风乡风,树立起时代新风。
近年来,中堂镇更是将 “德本文化” 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关键一环,使其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通过开展 “德本少年” 评选活动,让 “德本”“孝义” 的种子早早地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村(社区)每年举行敬老宴,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在全镇范围内积极开展各类 “好人”“道德模范” 评选,并推荐参加全国、省、市的评选,让身边的榜样激励更多人向上向善。据不完全统计,中堂近年来已有上 100 人次荣获各类 “好人”“道德模范” 等荣誉,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敬业奉献,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有的助人为乐,向他人伸出援手;有的见义勇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有的孝老爱亲,守护家庭的温馨;有的诚实守信,坚守道德底线,成为中堂的 “标杆”,传递着正能量,传承着文明新风。
为了让 “德本文化” 更加深入人心,中堂镇还将滨江公园升级改造为 “德本公园”,巧妙地融入德、孝文化元素,使其成为展示 “德本文化” 的新窗口。当人们漫步在公园中,处处可见蕴含着德孝寓意的景观小品、文化长廊,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让 “德本文化” 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同时,中堂镇组建了一支 86 人的百姓宣讲队伍,以 “让德本文化引领我们继续前进” 为主题,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将话筒交给百姓,让群众当主角,讲述身边的德本故事,分享学习体会。自 2019 年开展宣讲活动以来,已举办各类基层宣讲约 1500 场,覆盖群众 120000 人,今年以来已开展莞邑百姓宣讲 70 场,让 “德本文化” 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引领中堂人民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行。
中堂镇,作为声名远扬的 “中国龙舟之乡”,龙舟文化在这里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中堂划龙舟的历史至少已有 500 年,在漫长岁月里,龙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穿梭于江河之上,成为水乡一道独特且亮丽的风景线。
每年农历五月,中堂镇便沉浸在一片龙舟竞渡的欢乐海洋之中,一场场精彩纷呈的龙舟 “景” 民俗文化活动接踵而至,从月初一直延续至月底。全镇共有 9 个独具特色的 “景”,每个 “景” 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故事。农历五月初二的中堂斗朗、蕉利 “景” 率先拉开序幕,斗朗社区位于镇西北面,龙舟竞渡历史悠久,周边邻村及新塘镇邻乡的龙舟纷纷前来 “趁景”,这里不仅是龙舟竞渡的赛场,更是叙旧交流的欢乐嘉年华。社区靠近东江支流,观赏龙舟竞渡的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岸边观众呐喊助威,热闹非凡。而蕉利村的龙舟竞渡据说早在明末清初就已成风俗,彼时,蕉利群众常年与船艇打交道,船艇用于载运货物,为消解水运途中的苦闷,人们开始以船艇竞渡,久而久之发展为正式的龙舟竞渡活动。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二,蕉利村河岸鼓声喧天,岸边观众云集,各村民小组邀请在外人员回村,共赏龙舟盛景,赛后还会举行宴会,共享欢乐时光。
初四的中堂槎滘 “景” 同样不容错过,槎滘村四面临水,河涌纵横交错,素有 “鱼米之乡” 之称。横涌河作为龙舟活动的主场地,江面开阔,河岸线较直,是龙舟竞渡的理想之所。每年此时,龙舟如箭般飞驰在河面上,岸上观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备好美食,宴请亲友,共庆佳节。还有初五的中堂东向 “景”、初六的中堂潢涌、江南 “景”、初八的中堂马沥、下芦 “景” 等,各具特色,精彩纷呈。而农历五月十三的全镇最大的 “中堂镇龙舟景”,更是将整个龙舟月的氛围推向高潮,各镇街的龙舟强队齐聚一堂,展开激烈角逐,展现着团结拼搏、奋勇向前的龙舟精神。
中堂龙舟制作工艺更是一绝,作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匠心。斗朗的龙舟制作已有 200 余年历史,过去讲究 “快、利、好”,如今的斗朗霍氏造船厂等依然传承着精湛技艺,制作的龙舟价廉物美,远近闻名。中堂制作的龙舟多为 “大头龙”,龙头高高翘起,气宇轩昂,龙舟细长如柳叶,长约 30 米,共有 28 排座,可乘划手 56 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龙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霍沃培,从 9 岁起便跟随父亲在国营船厂帮忙,至今已坚守 51 年,他对龙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是中堂龙舟制作技艺的活招牌。在传承过程中,虽面临传人老龄化、制作需求季节性强等困境,但年轻一代也在努力创新,霍沃培的儿子霍明钊将传统龙舟工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研发小龙舟工艺品,打开了新的市场,让中堂龙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如今,中堂镇的龙舟不仅活跃在本土水域,还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赛场,在各类龙舟赛事中屡获殊荣,向世人展示着中堂龙舟的独特魅力与拼搏精神。
中堂镇作为 “中国曲艺之乡”,曲艺文化在这里枝繁叶茂,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追溯历史,早在 100 多年前,中堂镇就有民间 “私伙局” 活动,每逢农闲季节、佳节来临,粤曲队便相聚一处,丝竹之声悠扬婉转,排练弹唱,好不热闹,彼时 “私伙局” 鼎盛期人数多达几千人,粤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岁月流转,中堂镇的曲艺文化发展愈发蓬勃。如今,全镇 20 个村(社区)均成立了曲艺社,登记注册的曲艺演出队伍有 25 支,每个曲艺社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他们活跃在乡间舞台,为百姓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曲艺表演,每个曲艺社年均演出 20 多场次,让粤韵处处飘扬。从 2014 年开始打造的 “粤韵满中堂” 曲艺品牌,更是深入人心,坚持每月演出两至三场,至今已演出近二百多场次,成为东莞市文化活动 “十大品牌” 之一,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曲艺爱好者和观众。
中堂镇还致力于曲艺精品创作,一批结合本土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脱颖而出,如《工匠情》《龙舟结良缘》《百岁牌・百载情》等粤曲作品,在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赛事中屡获大奖,成为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2024 年 11 月 14 日举办的第四届广东省(中国)“曲艺之乡” 精品展演更是一场曲艺盛宴,20 部涵盖粤曲、快板、卖鸡调、台山方言说唱、莲花板说唱等特色岭南曲种的原创佳作精彩上演,其中中堂展演的粤曲《中堂龙舟情》,以中堂龙舟队在 2024 年第七届哥本哈根龙舟文化节龙舟大赛中获得 “双冠军” 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中堂龙舟健儿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为了让曲艺文化后继有人,中堂镇大力推动 “曲艺进校园” 活动,在几所小学开设粤曲课,中堂中心小学和中堂第二小学更是作为市级 “戏曲进校园” 示范点,发挥着引领作用。学校、文化部门等紧密配合,根据广东粤剧和粤曲的艺术特点,以粤剧带动曲艺教育,培养学生对曲艺的兴趣。中堂镇第二小学的 “小牡丹” 戏曲班成绩斐然,2019 年元宵登上央视《传承的力量》节目,在黎氏大宗祠中,孩子们充分展现了新生代传承的力量,融入新时代元素,舞出了粤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让中堂曲艺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
此外,中堂镇不断加强曲艺基础建设,建设标准化曲艺展演舞台和粤韵馆,为曲艺表演提供更好的场地;群文戏曲干部携手专业工作者,为乡间艺人提供专业指导,提升整体表演水平;通过举办各类曲艺培训、讲座等活动,面向广大群众普及曲艺知识,让更多人亲身感受曲艺的魅力,营造出浓厚的曲艺文化氛围。在中堂,曲艺文化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持续传承与发展,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近年来,中堂镇在交通、镇村风貌提升、民生事业等方面成果斐然,为居民描绘出一幅美好生活的崭新画卷。
交通出行愈发便捷,穗莞深城际轨道宛如一条灵动的巨龙穿镇而过,并设立中堂站,让中堂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紧密相连,30 分钟内即可快速抵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为居民出行、商务往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境内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国道广深公路(G107)、省道北王公路(S120)、县道中望线(X234)和中厚线(X245)等主干道交织,14 条村道与 16 条乡道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各个角落,全镇道路总长约 314.5 公里,每一个行政村都被公路串联,实现了村村通车,无论是驾车驰骋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能畅行无阻。
镇村风貌日新月异,漫步在中堂镇的各个村落,农房风貌提升工程成效显著,独具岭南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黛瓦、飞檐斗拱,与周边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镇村美化绿化工作扎实推进,新建碧道 2.1 公里宛如绿色丝带蜿蜒流淌,“四小园” 160 个、“碧塘” 10 个恰似颗颗明珠散落各处,为乡村增添了灵动与雅致。4 个市特色精品村各具魅力,是乡村建设的典范之作,2 个 “无违建小区” 示范点秩序井然。全镇 20 个村(社区)均达到 “美丽宜居村” 标准,绿化覆盖率高达 49.61%,北海仔河更是荣获东莞市首届美丽河湖称号,河水清澈,鱼翔浅底,两岸绿植繁茂,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民生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资源持续优化,中堂医院、中堂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为居民的健康与精神文化需求保驾护航。新社卫中心已投入使用,为周边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2023 年全年新增公办学位 1170 个,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新增停车位 4436 个,有效缓解停车难题。“民生大莞家” 品牌深入人心,作为全市首个全面铺开 “大配餐” 项目的镇街,提供助餐配餐服务数量在全市名列前茅,让老年人、困难群体等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平安中堂建设稳步推进,接报违法犯罪警情持续下降,19 个 “一网格一样板区域”、6 个平安住宅小区、700 栋平安出租屋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坚实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百姓尽享美好生活。
东莞中堂镇,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蓬勃的现代活力;既有发达的产业经济,又有璀璨的文化瑰宝;既有优美的自然生态,又有宜居的城镇环境。它宛如一位内外兼修的雅士,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前行,散发着无尽的魅力。相信在未来,中堂镇将继续砥砺奋进,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吸引着更多人前来探寻它的美好,一同见证它的成长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