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东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
2025-01-04
麻涌镇,宛如一颗镶嵌在珠江口东岸的璀璨明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西北部。它与中堂镇、望牛墩镇相邻,南临洪梅镇、沙田镇,北与增城区新塘镇接壤,西南与番禺区隔狮子洋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广州与东莞之间的重要纽带。全镇行政区域面积为 87.16 平方千米,下辖 13 个村委会和 2 个居委会,常住人口截至 2020 年 11 月 1 日达 182,416 人,其中户籍人口有 8.4 万,多元的人口结构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这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 22℃,四季宜人,阳光与雨露恰到好处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作为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麻涌镇拥有 35 公里长的海岸线,地下水资源丰富,河网纵横交错,河涌水域面积占总面积 25% 以上,水,无疑是麻涌最灵动的符号,赋予了这座小镇与生俱来的水乡韵味。
麻涌镇历史源远流长,立村于宋,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彼时,先人钟情于梅花的高洁,立村之初取名 “古梅乡”,这一名称承载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文人雅士般的情怀。古梅乡原隶属广州府宝安县,明朝初期,它划归东莞县中堂区管辖,随着周边环境变迁,此地四周河网愈发密集,岸边耕地又盛产麻类作物,于是在 1263 年,正式改名为 “麻涌乡”,这个名字生动地描绘出当地河涌交织、麻田茂盛的景象。
建国前夕,麻涌归东莞新四区统管;建国初期至 1952 年,被划入东莞县第八区;1953 年土改后,设为东莞县第十八区,即麻涌区;1958 年,成立麻涌人民公社;1983 年,又改为东莞县麻涌区;直至 1986 年,东莞县撤县设市,麻涌也随之升级为镇,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在历史的长河中,麻涌镇还与著名作家陈残云有着深厚渊源。上世纪 50 年代末,陈残云来到麻涌挂职,任县委副书记,在这片土地上深入生活、扎根群众。他被麻涌的水乡风情、人民的勤劳质朴所打动,以当地为原型,创作出了经典小说《香飘四季》。这部作品犹如一幅细腻的水乡画卷,将麻涌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邻里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更多人知晓了麻涌这块风水宝地,也为麻涌的文化底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麻涌镇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 22℃,四季温和宜人,阳光雨露恰到好处,为万物生长营造了优渥环境。作为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为农业与城市发展筑牢根基。
其水资源尤为突出,拥有 35 公里长的海岸线,不仅是发展临港经济的天然优势,还赋予小镇独特的滨海风光。地下水资源丰富,河网纵横交错,河涌水域面积占总面积 25% 以上,镇内水系发达,共有 17 个水系,72 条河涌,总长度达 151 公里,丰富的水资源为麻涌带来灵动活力,是当之无愧的水乡。
麻涌镇的产业发展,书写着一部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产业的壮丽史诗。曾几何时,香蕉作为麻涌的传统支柱农产品,声名远扬,种植历史悠久,所产香蕉品质优良,口感香甜,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东莞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但随着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麻涌镇紧跟步伐,积极探索产业转型之路,开启了多元发展的新征程。
如今,麻涌镇已华丽转身,成为了 “中国粮油物流加工第一镇”,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粮油物流加工集散基地。这里汇聚了世界四大粮商、大型粮油企业,集粮油食品加工、储存、贸易、物流于一体的 “大粮油” 产业链日臻完善,食品工业规模超 800 亿元。全镇粮油企业年加工大豆约 630 万吨,年生产油脂约 205 万吨,产能居全国镇级第一。全球四大粮商均在此投资设厂,中粮、中储粮两家中央企业落户,还有一批先进的食品生产企业扎根,外资巨头、央企及民企三足鼎立之势已然形成。
在发展粮油产业的同时,麻涌镇还大力推动终端食品生产和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发展,巴比食品、益海嘉里元宝牌鲜湿面、英联马利烘焙、海底捞蜀海、周黑鸭、美团优选、星巴克等知名品牌纷纷进驻。从日常的零食、面点,到餐饮巨头的预制菜品,麻涌镇的食品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拓展,满足着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对美食的多元需求,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麻涌镇的文旅资源如繁星璀璨,熠熠生辉。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这片总面积达 352.09 公顷的湿地,涵盖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和库塘两种湿地型,湿地率高达 83.91%,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之作。它由华阳湖、麻涌河、第二涌、第三滘以及马滘河交织而成,水域浩渺,河汊纵横,构成了一幅灵动的水乡画卷。
在这里,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共记录维管束植物 289 种,隶属于 104 科 231 属。榕树、垂柳、黄槐等优势树种枝繁叶茂,绿意盎然,为鸟类与小动物们提供了温馨家园。动物资源同样令人惊叹,共记录野生动物 151 种,隶属于 26 目 68 科 125 属,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应有尽有。黑鸢、普通鵟、红隼等国家 Ⅱ 级保护野生动物不时翱翔天际,白鹭、池鹭、夜鹭等鸟类在水面翩跹起舞,与水中游弋的鱼儿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公园不仅是自然的宝藏库,更是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你可以漫步在悠长的绿道上,呼吸着清新怡人的空气,让身心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也可以骑上自行车,环湖而行,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欣赏湖光山色的绝美风光;还能乘坐游船,随着水波荡漾,悠然欣赏沿岸的美景,看那亭台楼阁、绿树繁花倒映水中,如梦如幻。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音乐喷泉在五彩灯光映照下,随着音乐节奏舞动,或激昂,或舒缓,为夜晚增添了一抹浪漫而迷人的色彩。
除了华阳湖,麻涌八景同样承载着历史与风情。“东海渔歌” 描绘了往昔东便海渔业的兴盛,夕阳西下,渔舟唱晚,咸水歌声悠悠传来,满是生活的质朴与浪漫;“南坦禾云” 展现秋日南坦田野的壮丽,稻穗金黄,与晚霞相互辉映,仿若金色的海洋;“西塘塔影” 诉说着奇幻传说,中秋月夜,塘中塔影如梦似幻,虽昙花一现,却令人神往;“北丫蕉雨” 则将北丫蕉林的雨景刻画得入木三分,雨打芭蕉,叶叶声声,诗意盎然;“魁楼晚望” 让人仿若穿越时空,回到明永历八年,登上魁楼,凭栏远眺,狮子洋的浩渺、莲花山的巍峨、归鹤的悠然尽收眼底,心中涌起无限豪情;“花桥佛庙” 香火鼎盛,古榕遮荫,木桥飞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人们的祈愿;“白鹤榕荫” 中,古榕参天,白鹤栖息,宁静祥和,尽显自然与生命的交融之美;“归义钟声” 悠悠,敲响历史的回音,让人在聆听中感受岁月的沉淀。
麻涌镇还依托独特的水乡文化,开发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乘坐古色古香的游船,穿梭于河涌之间,欣赏沿岸原汁原味的岭南水乡建筑,感受水乡人家枕河而居的生活气息;走进乡村,体验农耕的乐趣,亲手采摘新鲜的蔬果,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还能参与热闹非凡的龙舟竞渡,在激昂的鼓声与呐喊声中,感受团结拼搏的龙舟精神。
近年来,麻涌镇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华阳湖为核心,打造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如 “研学游” 线路,串联起岭南盆景文化博览园、古梅生态农业园等景点,让学生们在游玩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文化游” 线路则涵盖了麻涌文化馆、粤剧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深入展现麻涌的历史文化底蕴;“乡村游” 线路将各个美丽乡村串联,游客可尽享乡村的宁静与悠然;“美食游” 线路网罗了麻涌的特色美食,从香蕉美食到水乡鱼鲜,让味蕾尽情绽放;“体育游” 线路结合了华阳湖的骑行、龙舟竞渡等项目,畅享运动活力。这些线路如同丝线,将麻涌的美景、文化、美食紧密串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水乡之美,让麻涌这颗水乡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麻涌镇,这颗熠熠生辉的水乡明珠,凭借其独特魅力与卓越成就,斩获了众多令人瞩目的荣誉。
文化领域,它是赫赫有名的 “中国曲艺之乡”。粤剧曲艺在此地扎根深远,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各镇纷纷成立粤剧曲艺协会,常年精心排练、精彩演出各类粤剧曲艺节目,佳作频出。诸多群众创编的小粤剧目,如《彩菊回生记》《情暖老人心》等,在省、市创作、演出评比中屡获金奖,为粤剧曲艺的繁荣昌盛立下汗马功劳,让 “南国红豆” 在东莞绽放耀眼光芒。1999 年,麻涌镇当之无愧地被中国曲协、文联授予 “中国曲艺之乡” 称号,实至名归。其倾力打造的 “古梅乐韵” 文化品牌,涵盖表演、欣赏、交流、培训、展览及讲座等多元形式,已然成为当地传承弘扬粤剧曲艺文化的关键阵地。品牌旗下活动丰富多样,如名家精品欣赏会、古梅艺术讲坛、本土交流会等,累计举办近 5000 场活动,为广大曲艺爱好者呈上一场场文化盛宴,也让麻涌的曲艺文化声名远扬。
精神文明建设层面,麻涌镇是连续三届的 “全国文明镇”。自 2015 年成功创建以来,始终坚守文明初心,不断强化公民道德建设,积极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成立,更是为全镇文明实践工作注入强大动力,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之花在麻涌处处绽放,居民的文明素养显著提升,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增强。
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麻涌镇成绩斐然。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从昔日的化工、电镀和洗水漂染行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华丽转身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这背后是东莞市与麻涌镇多年来坚定不移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大刀阔斧关停散乱污企业、清拆窝棚、清淤疏浚,让华阳湖水质从劣 5 类逆袭恢复到 3 至 4 类,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生态环境焕然一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凭借在生态领域的突出作为,麻涌镇荣获 “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乡镇” 等诸多荣誉,为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在城市发展与建设进程中,麻涌镇同样表现卓越,获评 “广东省园林城镇” 称号。以 “百千万工程” 为引领,大力推进园林城镇建设,在绿道与碧道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等方面多点发力。全镇建成绿道 75.28 公里,配备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建成碧道 29.98 公里;对多条主干道绿化景观精心提升,改造街头小景 36 个,新建口袋公园 16 个,全镇建成各类公园 64 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 39%、绿化覆盖率达 3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 10.4 平方米,为居民打造出绿色、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彰显城市魅力与品质。
这一项项荣誉,如同一座座丰碑,见证着麻涌镇在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砥砺奋进与辉煌成就,也激励着麻涌镇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扬帆远航,续写华章。
展望未来,麻涌镇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麻涌将继续砥砺前行,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粮油、食品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生态保护方面,麻涌镇将坚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持续加强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进一步提升水质,丰富生物多样性,让这片湿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典范。同时,以华阳湖为核心,辐射带动全镇生态环境的优化,让绿色成为麻涌最亮丽的底色。
文旅发展领域,麻涌镇将深挖水乡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更多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开发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不仅能欣赏到麻涌的美景,更能深入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提升麻涌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开启水乡之旅。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麻涌镇作为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凭借发达的交通网络、优质的产业资源、迷人的生态景观与丰富的人文风情,麻涌将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格局,在产业协同、科技创新、生态共建、文旅融合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与大湾区城市携手共进,共创辉煌未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麻涌镇必将成为经济繁荣、生态宜居、文旅昌盛的现代化强镇,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