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东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
2025-01-04
高埗镇,这座位于东莞北部的魅力城镇,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地处东江下游南支流稍潭水北、涌水南岸、挂影洲围西部,是中心城区 “一心两轴三片区” 中 “三江六岸” 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与石碣镇接壤,西临东江南支流,与莞城街道、万江街道、中堂镇隔河相望,南与万江街道、东城街道隔水相对,北临东江支流,与中堂镇遥相呼应。全镇面积 34.6 平方千米,下辖 18 个行政村、1 个社区。
高埗镇地形属于典型的海滩冲积平原,地表以冲积层为主,三面环江,内部河溪纵横交错、河涌密布,是不折不扣的水乡。这里地势平坦低洼,大致东南高西南低,地面海拔一般在 1 - 4 米,虽易受洪水和内涝积水侵扰,但也孕育出了别具韵味的水乡风情。温润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眷顾着这片土地,年平均温度 21.9℃,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1500 毫米以上,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高埗的历史源远流长,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千年的沧桑变迁。时光回溯至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便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是百越先民的聚居地之一,他们在此渔猎、耕种,开启了高埗文明的序章。
先秦时期,高埗镇境地归属于百越之地,在历史的洪流中默默发展。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平定岭南,设立南海郡,高埗镇从此纳入番禺县管辖范畴,正式开启了与中原政权紧密相连的历史进程。此后历经朝代更迭,高埗始终在东莞县(市)的版图内,如一颗稳固的棋子,见证着岁月的风云变幻。
高埗境内最早立村的是卢溪村,卢氏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 年)从莞城南祠迁居至此,开启了高埗村落发展的先河。随后,朱磡、冼沙等村相继建立,一个个聚居地如繁星点点,散布在这片水乡泽国。元至正元年(1341 年),莫氏从新塘沙贝村迁入境内震南角立村,此地处于稍潭水与南浦水交汇点,河滩水浅,无数渔艇泊湾,渔民上岸晒罟网,久而久之,便以罟步而传名。后来,或许是出于对文雅之名的追求,清末时,罟步村中有一位长者张如,认为罟步之名欠雅,依其韵重新取名为高埗,寓意水边的一块高地,饱含水乡特色,这一名字沿用至今,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响亮标识。
高埗镇的水乡景致独具魅力,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东江下游南支流稍潭水、涌水蜿蜒而过,让高埗三面环江,内部河溪纵横交错,河涌密布如织,宛如一座水上迷宫。这些江河支流,是大自然的 “馈赠”,它们在漫长岁月里,携带泥沙奔腾而下,于下游水流平缓处逐渐沉积,日积月累,造就了这片广袤的海滩冲积平原。高埗地势平坦低洼,大致呈东南高西南低之势,地面海拔多在 1 - 4 米之间,如此地势虽让其面临洪水与内涝积水的困扰,却也赋予了它灵动秀美的水乡特质。
漫步高埗,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水的灵动与岸的柔美。一座座古朴的桥梁横跨河涌,连接着两岸烟火人家;摇曳的乌篷船穿梭其间,船桨划破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惊扰了水中嬉戏的鱼儿,也唤醒了沉睡在岁月里的水乡旧梦。那些枕河而居的村落,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倒映在澄澈的河水中,随着水波轻轻晃动,虚实相映,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高埗镇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仿佛被大自然格外眷顾,四季温润宜人。年平均温度 21.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的阳光如同轻柔的薄纱,一年四季轻柔地洒落在这片土地上。即便是最寒冷的时节,最低气温也不过 0.9℃,偶尔的凉意只是轻轻拂过,转瞬即逝,从不曾带来凛冽刺骨之感;而酷热难耐的高温天,最高气温 37.9℃,也因江风与河涌水汽的调剂,少了几分燥热,多了些许清爽。
这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1500 毫米以上,充沛的雨水滋养着大地,赋予万物蓬勃生机。不过,雨水的降临并非均匀分布,主要集中在 4 - 9 月,期间雨量占年总雨量的 80% 以上。每逢雨季,雨幕如帘,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向地面,河涌水位迅速上升,水面变得宽阔而汹涌,展现出大自然雄浑壮阔的一面;而在少雨的季节,天空湛蓝如宝石,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又是另一番闲适惬意的景象,让人沉醉在这水乡的温柔怀抱里。
高埗镇,作为东莞北部的先进制造业强镇,在经济发展的征程中一路高歌猛进,以坚实的产业根基铸就辉煌。其制造业领域涵盖广泛,通信设备、电子制造、五金模具、服装鞋帽等产业协同发展,构建起多元且富有活力的产业格局。
在电子信息产业,高埗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以东莞高埗国耀电子为代表的众多企业蓬勃发展,它们专注于电子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从精密的电子元件到智能终端产品,涵盖多个细分领域。这些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精湛的工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提供优质配套,产品更是远销海外,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稳稳占据一席之地。
服装鞋帽产业同样是高埗的一张亮丽名片。这里汇聚了众多时尚品牌与制造企业,从创意设计到精细生产,再到高效物流配送,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企业紧跟国际时尚潮流,将创意与工艺完美融合,每年推出的新款服饰鞋帽数以万计,畅销国内各大市场,部分高端产品更是打入欧美、日韩等国际时尚前沿阵地,为全球消费者带来 “高埗时尚风”。
五金模具产业也是当仁不让。一批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模具制造企业扎根于此,为汽车、电子、家电等众多行业提供高精度、高性能的模具产品。它们拥有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精密的检测仪器,以及一支由资深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组成的研发制造团队,能够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定制出高品质模具,助力上下游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在制造业的幕后默默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众多产业集群在高埗镇落地生根,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企业间紧密协作,共享资源、技术与人才,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极大提升创新效率。镇内工业园区星罗棋布,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产业不断迈向高端化。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高埗镇勇立潮头,全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镇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发展资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高埗镇积极打造科技园区与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成长沃土。汇高科技城,这座现代化产业综合体拔地而起,集研发、生产、办公于一体,吸引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内设施完备,拥有共享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入驻企业在此碰撞出创新火花,一系列前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成为高埗科技创新的新高地。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高埗展现出强大活力。易事特集团股份,作为电源行业领军企业,持续深耕新能源与电力电子领域,研发投入占比逐年攀升。其研发团队汇聚行业精英,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推出一系列高效节能、智能可靠的电源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能电网等领域,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越来越多高埗企业加入创新行列,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自有研发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截至目前,全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逐年攀升,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为产业升级与经济持续增长筑牢根基,向着未来大步迈进。
高埗镇的民俗风情犹如一部丰富多彩的民间史诗,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粤剧、醒狮、莫家拳等民间艺术熠熠生辉,展现出独特魅力。
粤剧在高埗镇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百姓心中的艺术瑰宝。曾活跃着舟苦歌、嫁娘歌、木鱼歌等多种民间曲艺,其中粤剧影响最为广泛。闲暇时光,村头巷尾、榕树底下,时常能听到粤剧票友们一展歌喉,那婉转悠扬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让人陶醉其中。镇内活跃着 27 个曲艺社(团),近 600 名骨干成员,他们自筹资金、自编自演,将传统粤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许多贴近百姓的新剧目。自 2004 年设立专项资金以来,高埗镇重点打造 “粤韵高埗” 粤剧曲艺品牌,以文化惠民形式,将精彩演出送到村民家门口,让粤剧艺术在水乡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醒狮作为一项极具传统魅力的民间艺术活动,在高埗深受人们喜爱。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醒狮表演都会隆重登场。锣鼓喧天中,威风凛凛的醒狮时而腾翻跳跃,时而摇头摆尾,精彩的舞狮动作、激昂的锣鼓节奏,展现出高埗人民的活力与热情,也蕴含着祈求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春节期间,高埗广场锣鼓喧天,10 支醒狮队向市民拜年,“猪笼入水”“梅花桩” 等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市民们与醒狮互动,摸狮头、沾福气,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平日里,醒狮队也常活跃在各村居、企业,为百姓生活增添欢乐与喜庆,成为高埗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莫家拳作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在高埗镇有着广泛的传承与发展。它发源于广东伙岗村,明末清初由莫达士创立,后流传至东莞等地。莫家拳以刚劲有力、招式多变著称,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内涵,不仅是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更是高埗镇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套路丰富,有 74 式莫家拳、21 式人字张拳等,拳法二十多种,腿法以 “一脚胜三拳” 见长,棍法多样。桥头镇作为莫家拳的主要传承地之一,深入推进莫家拳校园普及项目,各中小学将桥头莫家拳列入大课间操活动,培养学生对武术的热爱,让莫家拳后继有人。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下,莫家拳体现着高埗人民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高埗镇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冼沙鱼丸、矮仔肠、保安围扣肉等特色美食,以其独特风味征服食客味蕾,背后的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冼沙鱼丸是东莞的特色传统名肴,尤以高埗镇冼沙村的最为出名。制作冼沙鱼丸极为考究,需选用新鲜鲮鱼,鱼塘不能养鸭鹅,以保鱼肉纯正味道。将鲮鱼剃骨取肉后,用两根铁棒反复敲打 6 个小时以上,让鱼肉中的胶质充分释放,随后攒成鱼丸。刚出锅的冼沙鱼丸韧性好、嚼劲十足,入口有咬头,味道鲜美,鱼肉的鲜味在口中四溢,爽弹可口,堪称舌尖上的美味。2010 年,它被东莞市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水乡人民的美食智慧与岁月记忆。
矮仔肠,其制作技艺独特,是高埗镇的传统美食之一。据说清末由当地朱磡村村民吕佳创制,因自身身材矮小,为方便售卖,将腊肠做成短粗形状。选料上,选用优质猪肉,切肉按猪肉纤维纹路走向,手工刀切;配料精心筛选,酒用 6 年以上汾酒,酱油重豆香与酱色;制作经过选料、切肉、混料、灌肠、打针眼、绑结、去污、吊晾、生晒 8 个精细工序。成品外表干爽、油润亮泽,香味醇厚,瘦肉有嚼头且少许松软,透明肥肉粒脆而不腻,一口下去,油香扑鼻、满口爆汁,深受食客喜爱,承载着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历史记忆。
保安围扣肉作为一道经典的客家菜肴,在高埗镇颇负盛名。它以五花肉为主料,历经煮、炸、蒸等多道工序。先将五花肉煮熟,皮上扎孔,抹上老抽,入油炸至金黄,再切成大小均匀的方块,皮朝下整齐码放在大碗中,加入梅菜、豆豉、蒜蓉等调料,上锅蒸透。出锅后的扣肉色泽红亮,肉皮软糯,肥而不腻,入口即化,令人回味无穷,是当地宴请宾客和家庭聚餐的必备佳肴之一,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与客家饮食风情。
高埗镇在城市建设、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等领域成果斐然,展现出宜居宜业的全新风貌,为居民和企业营造了优质环境。
城市建设方面,高埗镇全力推进 “百千万工程”,以精细化管理雕琢城镇细节,让圩镇旧貌换新颜。高埗文化广场作为地标性建筑,承载着无数居民的回忆。镇政府将其提标升级列为 2023 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投入资金修复破损路面、优化绿化植被、增设停车位。如今,广场焕然一新,碧草如茵,设施完备,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举办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夜幕降临时,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跳舞、散步的人群络绎不绝,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生态保护上,高埗镇坚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围绕 “绿美高埗” 目标,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秋鹭湿地公园,由昔日杂草丛生的鱼塘华丽转身而来,依托良好生态与湿地景观,打造出集休闲、科普、生态于一体的幸福空间,园内绿树成荫,湿地植物丰富多样,吸引众多候鸟栖息,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在全镇范围内,“绿美小园”、口袋公园如繁星散落,截至 2023 年,已建成口袋公园 39 个,2024 年计划新增不少于 5 个,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日常。
教育医疗领域,高埗镇同样不遗余力。教育上,不断扩容提质,冼沙小学改扩建项目稳步推进,用地约 1.95 万平方米,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等,预计 2024 年 9 月竣工,新增 18 个班、830 个学位,将极大缓解学位压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学习环境。医疗方面,高埗医院医疗大楼提升改造项目(一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双管齐下,前者加固修补外墙,升级急诊、胃肠镜等专科诊疗环境,后者改扩建中医馆,配备专业设备与人才,打造优质中医服务区,两项工程完成后,将全方位提升就医体验,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医疗服务。
高埗镇,这片充满魅力与活力的土地,集水乡古韵、现代产业、人文风情、宜居环境于一身。从新石器时代的曙光初照,到如今现代化城镇的蓬勃发展,它历经岁月洗礼,承载着厚重历史,绽放着时代光芒。
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高埗镇凭借坚实的制造业根基、强劲的创新动力,一路高歌猛进,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勇前行,众多产业集群熠熠生辉,为地区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人文领域,粤剧、醒狮、莫家拳等民俗瑰宝代代相传,冼沙鱼丸、矮仔肠、保安围扣肉等美食香飘四溢,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与味蕾,构筑起独具特色的精神家园。
展望未来,高埗镇将继续依托自身优势,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城镇建设、文化传承等诸多领域持续发力。随着 “百千万工程” 的深入推进,它将不断雕琢城镇细节,提升品质内涵,绘就更加壮美的产城人融合画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埗镇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璀璨的面貌,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一颗耀眼的明星,吸引着八方来客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