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东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
2025-01-06
在广东东莞这片充满活力与传奇的土地上,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 石龙镇。它虽面积不大,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它紧跟时代步伐,产业蓬勃发展,恰似一台强劲的引擎,推动着经济高速前行;它精心雕琢城市风貌,全力营造宜居环境,仿若一座温馨的花园,让居民尽享舒适惬意。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石龙镇,揭开它神秘而迷人的面纱。
石龙镇的历史源远流长,宛如一首古老而悠扬的歌谣,传唱着千年的故事。早在 3500 年前,这里便有人类聚居,先辈们依水而居,在东江之畔开启了文明的曙光。岁月悠悠,至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石龙建圩,初步形成了集市的雏形,为日后的繁荣昌盛埋下了伏笔。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代乾隆中期,石龙正式升级为 “石龙镇”,开启了新的篇章。
石龙镇位于东江中下游南岸,东江在此分支为北干流和南支流,形成独特的 “一河三埠” 格局。凭借这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石龙镇成为了东江航运的交通枢纽、咽喉之地,掌控着大米、木材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对整个广东的粮食交易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明末清初,石龙已然成为岭南重镇,商业繁荣,舟楫往来,热闹非凡。而到了清朝末年,广九铁路的开通更是如虎添翼,让石龙的商业版图进一步拓展,一跃成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与广州、佛山、顺德陈村齐名,书写了辉煌的商业传奇。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留存着众多见证历史的遗迹。位于石龙镇老城区的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便是石龙商贸发展的鲜活见证。街区由中山路主街和诸多分支历史街巷交织而成,现存 50 多栋历史建筑、8 间文物建筑。其中,长达 1435 米的中山路骑楼街格外引人注目,街道两旁的岭南特色骑楼建筑规模宏大、构造精美,它们宛如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诉说着石龙民国以来的商贸繁华。漫步其间,那古旧的建筑、斑驳的墙壁,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重回那个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年代。
石龙镇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同样丰富厚重,宛如一部激昂的革命史诗。凯旋门,始建于 1945 年,它是中国军民抗击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不屈精神的象征。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驻石龙的五十四军三十六师顺应民意修建此门,让后人铭记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莫公璧纪念碑,则是为纪念在 1938 年抗日救亡运动中英勇献身的石龙中学校长莫公璧而建。他在 “九一八” 事变后,积极组织宣传抗日,最终为国捐躯,这座纪念碑承载着他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大义。李文甫纪念亭,为纪念黄花岗起义烈士李文甫而建,他作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唯一的东莞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亭中仿佛还回荡着他的英勇呐喊。还有周恩来东征演讲处、石龙东征博物馆等,都见证了革命先辈们在这里留下的光辉足迹,吸引着无数后人前来缅怀、追思。
石龙镇的文化底蕴深厚,非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宛如一座璀璨的宝库,散发着迷人的光芒。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石龙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延续着先辈的血脉。
石龙镇的非遗项目众多,涵盖了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省级非遗项目 “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 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间。创始人钟佳年少时来到石龙学习制鼓,后开店 “新昌”,历经几代传承,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制作精髓。做鼓需经过鼓桶制作、鼓膜制作、蒙鼓皮、涂漆上色等四大程序,选料考究,水榕木、苦楝木是制作鼓桶的上乘之选,鼓膜则选用新鲜水牛皮,经多道工序处理而成。制成的新昌鼓音色雄浑,曾在无数庆典、祭祀活动中奏响,是石龙传统文化的响亮名片。然而,随着现代音乐科技的发展,新昌鼓面临着市场萎缩、传承艰难的困境,亟需各方助力,让这一古老技艺重焕生机。
市级非遗项目 “石龙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 同样独具魅力。木屐作为一种古老的鞋履,在石龙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项技艺制作工序繁复,从选料、开料、刨光、上漆到描花,每一步都饱含匠心。传承人梁锦泉坚守数十年,其制作的木屐不仅穿着舒适,而且红漆描花精美绝伦,图案寓意吉祥,展现了岭南民俗风情。近年来,为了让这一濒危技艺传承下去,梁锦泉的儿子梁家聪辞去广州的工作,回乡助力。他们为木屐注入时尚元素,推出 “迷你屐”、文创产品等,让古老的木屐走进年轻人的视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除了这些,石龙还有石龙家酒煮咸姜水制作技艺、石龙竹编(竹箩)技艺、石龙张氏银饰加工制作技艺、石龙麦芽糖制作技艺、石龙狮舞(醒狮)、石龙杜氏疳积散(酉金散)疗法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它们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石龙的文化天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展示这些非遗文化,石龙镇倾力打造了 “东莞非遗第一街”。这条位于中山路的老街,承载着石龙的商贸记忆,如今已成为非遗文化的汇聚之地。漫步其间,“德和兴” 麒麟狮子店、惠强竹器店、李全和麦芽糖柚皮店、“炽华兴” 麒麟醒狮店、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店、张氏骨伤疗法店、新昌鼓店等非遗店铺鳞次栉比。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非遗作品,如栩栩如生的麒麟狮子、精巧细腻的竹器、香甜可口的麦芽糖柚皮,还能亲自参与制作,体验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独运,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石龙镇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非遗文化搭建展示的舞台。每年的石龙商埠骑楼文化节便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它入选了首批 “粤式新潮流” 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节日期间,中山路热闹非凡,以潮流方式演绎传统商埠市集与非遗技艺。市民们可以游骑楼、逛集市、办年货、品美食,欣赏醒狮巡游、二次元快闪派对、复古街舞、少儿舞龙舞狮等精彩表演,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领略石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烟火气息。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石龙镇从未停歇。通过打造 “东莞非遗第一街”、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等举措,让非遗文化 “活” 起来、“火” 起来,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符号,也让石龙这座历史文化名镇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石龙镇的经济发展犹如一部激昂奋进的乐章,奏响着时代的强音。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及坚实有力的产业支撑,石龙镇在经济领域一路高歌猛进,成绩斐然。
石龙镇的产业格局呈现出多元化且高端化的态势,犹如一座灯火辉煌的产业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石龙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光芒耀眼,实力超群。自 1987 年京瓷集团创始人稻盛和夫将在中国大陆的第一笔投资放在石龙后,柯尼卡美能达、尼得科(原电产三协)等一批日资企业纷至沓来,如众星捧月般汇聚于此,使得石龙镇迅速崛起为全市日资企业最为集中的镇街之一。如今,石龙镇已然形成了以京瓷系企业和柯尼卡美能达等为龙头,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高新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全镇电子信息及设备制造业产值在规上工业值中占比高达 72.79%,产品涵盖电子元器件、精密仪器、智能设备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于 5G 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领域,畅销国内外市场。
在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石龙镇的医药食品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石龙镇的重点发展产业,医药食品产业汇聚了众生药业、津威饮料等一批知名企业。众生药业作为上市公司,专注于医药研发、生产与销售,其研发的多款创新药物在抗病毒、心血管等领域疗效显著,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着石龙力量;津威饮料则凭借多年的品牌沉淀和不断创新的产品口味,深受消费者喜爱,畅销大江南北。近年来,石龙镇更是深入推进 “一号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12 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落地,投资和金融支持额度合计超 100 亿元。这些项目涵盖了生物制药、医疗器械、新型兽药等多个细分领域,为石龙镇医药食品产业的腾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除了传统优势产业,石龙镇的现代服务业也如灵动的音符,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别样的活力。广东铁路(石龙)国际物流基地作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是全省唯一兼具铁路货运(一类)口岸和水路货运(二类)口岸的物流基地,犹如一条连接世界的纽带,为石龙镇的对外贸易开辟了广阔天地。在这里,中欧班列、中亚班列频繁往来,满载着 “莞货” 驶向远方,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送去了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优质产品。东莞火车站驻镇而建,是东莞对外联系的主要门户和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了广九铁路、广深铁路、东莞轨道交通 2 号线三线无缝接驳,让石龙镇与周边城市紧密相连,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汇聚交融。此外,石龙镇还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西湖商业中心、金沙湾购物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琳琅满目,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满足了居民和游客的消费需求,让石龙镇成为了购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石龙镇的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全镇拥有世界 500 强企业 3 家(京瓷集团、柯尼卡美能达、尼得科),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59 家,上市公司 2 家(众生药业、开普云)。在 2023 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4.62 亿元,同比持平,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石龙镇多年来坚持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的不懈努力。未来,石龙镇将继续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勇前行,聚焦 “科技创新 + 先进制造”,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昂首迈进。
石龙镇的美食文化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道佳肴都是画中的一抹亮色,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让人垂涎欲滴。在这里,传统与创新相互交融,碰撞出独特的火花,为食客们带来一场场难忘的味觉盛宴。
黄鳝饭,无疑是石龙美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昌平路附近居民区楼下,隐匿着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老字号大排档,其招牌黄鳝煲仔饭堪称一绝。与台山做法迥异,这里的师傅先将新鲜黄鳝处理干净,精心挑出鳝肉,放入特制酱汁爆炒,待炒出浓郁香味后,铺在刚刚煮好、热气腾腾的煲仔饭上。瞬间,米香与鳝香四溢飘散,令人食指大动。石龙黄鳝饭之所以备受推崇,关键在于食材的正宗,坚持选用肉质紧实、弹牙可口的黄鳝,每一口都饱含着鲜美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云吞面,作为石龙人早餐桌上的常客,承载着无数人的儿时记忆。在石龙,有一家传承两代、历经二十余载风雨的面店,以其独家制面手艺独树一帜。店内的云吞面口感爽滑劲道,面条采用高筋面粉,混合鸭蛋与鸡蛋制成,蛋香浓郁醇厚,比寻常面店更胜一筹。每天清晨,新鲜出炉的面条,搭配精心包制的云吞,云吞皮薄馅大,内馅的猪肉鲜嫩多汁,再浇上一勺鲜香四溢的热汤,撒上些许葱花与韭黄,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云吞面便呈现在眼前,让人欲罢不能。
除了这些招牌美食,石龙还有众多特色佳肴令人赞不绝口。西餐厅里的滋补汤咸姜水,便是石龙美食独特性的绝佳体现。在石龙,有句俗语 “筷子旁的刀叉”,形象地道出了这里东西美食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妙景象。这道滋补汤咸姜水,选用小黄姜与河源传统酿制的黄酒精心熬制而成。小黄姜辛辣味浓,驱寒祛湿功效显著;河源黄酒醇厚绵香,为汤增添了浓郁的酒香。二者完美融合,暖心又暖胃,尤其适合女性在特殊时期享用,让食客在西式餐厅里也能品味到地道的石龙传统风味。
石龙的美食风情远不止于此,还有七小炒粉、和庆食馆的招牌石龙和庆鸡、和平小食店的葱油猪肚、聚福楼海鲜酒家的家乡软烧饼、唐人佳酒楼的陈醋鸡爪等众多美味,每一道都凝聚着石龙人的饮食智慧与生活热情,等待着八方食客前来探寻、品味。
石龙镇,这座充满魅力的小城,不仅有着繁荣的经济、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是一座生态与生活完美融合的宜居之城,宛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石龙镇的生态环境优美宜人,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 “一河四埠” 美丽江景岸线,东江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而过,江水悠悠,波光粼粼。“金沙漾月” 作为 “东莞新八景” 之一,更是石龙镇生态美景的杰出代表。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金沙湾上,江水与月光相互辉映,如梦如幻,让人流连忘返。
石龙镇还建有 29 个生态公园,这些公园宛如一颗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西湖城市公园,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湖泊清澈见底,游鱼嬉戏其间。园内设有休闲步道、健身设施等,是居民们日常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清晨,老人们在这里打太极、练早操,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时光;傍晚,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年轻人则沿着步道慢跑健身,欢声笑语回荡在公园上空。中山公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园内的古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既承载着石龙的历史记忆,又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场所。
在科教文卫方面,石龙镇同样成绩斐然,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教育事业繁荣发展,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镇、广东省教育强镇、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全镇超额完成义务教育 “9585” 和学前教育 “5083” 目标,全镇 2/3 公办中小学获评市品牌学校,全镇名教师、名校长覆盖率近 50%,走在全市前列。石龙镇的学校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科技竞赛等,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石龙镇是全市医疗资源高地,是首批 “全国健康促进区”、广东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平均每平方公里 4 家医疗机构,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 8.08 人、病床位 17.73 张,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 3.9 倍和 5.5 倍。镇内有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三甲)和市第八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等两所市属医院。这些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无论是日常的体检保健,还是突发疾病的救治,居民们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石龙镇的文化设施也十分完善。石龙镇文化分馆,藏书丰富,环境优雅,经常举办各类文化讲座、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满足了居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石龙博物馆,展示着石龙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让人们在参观中感受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还有各类剧院、艺术中心等,经常上演精彩的文艺演出,为居民们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
在石龙镇,居民们既能享受优美的自然环境,又能拥有便捷、高品质的科教文卫服务,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生活的共融,让这座小城充满了幸福的味道,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安居乐业。
石龙镇,宛如一颗镶嵌在珠三角交通网络中的璀璨明珠,其交通优势得天独厚,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编织成了一张紧密而高效的交通网,让石龙与外界紧密相连,畅行无阻。
水路交通方面,石龙镇自古以来便是东江中下游的咽喉要地,是东江运输的核心枢纽。东江干流浩浩荡荡,自东北角博罗县、惠阳市之间奔腾入境,沿着北部边境蜿蜒西行,至石龙处分出南支流,那滔滔江水,承载着千年的航运历史。在过去,石龙凭借这一水运优势,掌控着大米、木材等重要物资的流通,成为了东江流域乃至广东的商贸重镇。即便在现代交通飞速发展的今天,水路运输依然在石龙的物流体系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大型货船穿梭往来,将石龙及周边地区的产品运往各地,续写着水上运输的传奇。
陆路交通更是石龙镇的一大亮点。铁路交通纵横交错,广深铁路如一条钢铁巨龙纵贯石龙镇,曾经的石龙站,见证了无数的历史时刻,如今虽已停止使用,但其旧址改建为铁路博物馆,承载着往昔的记忆。2014 年投入使用的东莞站,则肩负起了新的使命,它是东莞对外联系的关键门户和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每日有多趟列车呼啸而过,省内列车密如蛛网,通往深圳、广州、惠州、汕头、梅州、怀集等诸多城市,让石龙人轻松实现省内一日往返游。更为便捷的是,东莞站实现了广九铁路、广深铁路、东莞轨道交通 2 号线三线无缝接驳,乘客无需出站,即可轻松换乘,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无论是前往繁华都市工作,还是奔赴周边城市游玩,都无比便利。
石龙镇还拥有广东铁路(石龙)国际物流基地,这可是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是全省唯一兼具铁路货运(一类)口岸和水路货运(二类)口岸的物流基地,犹如一颗强大的心脏,为石龙镇的物流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里,中欧班列、中亚班列频繁启程,满载着 “莞货” 驶向遥远的欧亚大陆,为石龙镇的对外贸易开辟了广阔天地,让世界各国都能领略到来自石龙的优质产品。
公路交通同样四通八达,石龙镇紧邻多条高速公路,如广深高速、莞深高速等,驾车出行,短时间内便能抵达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镇内道路规划合理,宽敞平整,公交线路覆盖全面,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周末出行,居民们都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石龙镇的交通网络,水路与陆路相辅相成,铁路与公路无缝对接,不仅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为石龙镇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让这座历史文化名镇在时代的浪潮中,能够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石龙镇,这颗东莞的璀璨明珠,集厚重历史、灿烂文化、蓬勃经济、诱人美食、宜居环境与便捷交通于一身。在这里,历史的韵味与现代的活力相互交融,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的进取相得益彰。
漫步于石龙的街头巷尾,既能触摸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感受往昔的繁华与荣光;又能领略到新时代的风采,见证科技与产业的飞速发展。它宛如一个时光的交汇点,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石龙镇正以昂扬的姿态、坚实的步伐迈向未来。它将继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让古老的故事传颂更远;大力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在经济浪潮中勇立潮头;持续优化城市环境,让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不断加强交通网络建设,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龙镇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地。欢迎大家走进石龙,亲身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一同见证它的华丽蜕变,开启一场难忘的探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