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东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
2025-01-06
石排镇,宛如一颗镶嵌在东莞东北部的璀璨明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东与企石镇紧密相邻,东南、西南方向分别与横沥镇、茶山镇接壤,西北和石龙镇相望,北隔东江与惠州市博罗县遥相呼应,镇政府中心位置处于东经113°94′,北纬23°09′,东江中下游南岸。西距东莞市区仅20千米,与广州相距50千米,南下深圳70千米,这样的区位优势,使其轻松融入珠三角一小时交通圈,尽享大湾区发展红利。
石排镇辖区面积为48.75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达23.4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56万人,多样的人口汇聚,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这里属洼地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耕地多为平坦埔田,少量河岸洲地错落其间。站在高处眺望,西面与茶山镇交界处,一条红砂岩岭脉——云岗岭脉拔地而起,它是石龙岭脉的延伸,由西向东绵延,至燕岭附近分为两支,仿若大地伸出的双臂,偏北一脉东延至石贝村附近,约4.8千米,偏南一脉则伸向村头村,长达9.2千米,勾勒出独特的地貌轮廓。
石排镇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暖夏长无冬,阳光终年眷顾,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稳定在22.1℃,七月骄阳似火,极端最高温度曾达37.9℃(1957年记录),无霜期长达314天,温暖的气候滋养着万物生长。年平均雨量1724毫米(1911至1982年记录),降雨最多的年份可达3320毫米(1959年记录),最少时也有972毫米(1963年记录)。因距热带海洋较近,海洋性气候悄然调节,夏季南风、东南风徐徐送爽,冬季北风、西北风凉意习习,春秋风向多变,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只是每年夏秋,台风、洪涝或干旱偶尔来袭,给农业生产带来挑战,却也磨炼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坚韧。
东江、石排小河和塱水穿镇而过,江水悠悠,滋养着沿岸生灵。而丰富的红砂岩资源,更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藏,为石排的建筑、雕刻等添上一抹独特的“石排红”,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
石排的历史,宛如一部厚重的古籍,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追溯至明代以前,东莞县依循古时规制,县城布局严谨,设三个“坊”,附城设一个“厢”,城外广袤乡村划分为五个“乡”,层层细化至20个“都”、183个“里”,石排各村便在这精密架构下,按地域归属于“文顺乡”的第三、四两都,开启了区域建制的序章。
明朝以降,清朝接管政权,行政体系革新,东莞县乡镇由“捕厅”“戎厅”“京山司”“缺口司”“中堂司”五个厅司协同治理。石排各村据此重新划分,分由“戎厅”与“京山司”管辖,在新秩序下续写发展。
步入民国,时局动荡,东莞县为求管理有序,将县域划分为11个区,石排地区编入第六区,区公所落址茶山,彼时石排析为云岗乡、太和乡、福隆乡,各自发展轨迹初现。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曙光初照,日伪政权瓦解,县政府回迁莞城,随后并区联保,全县缩编为六个区,石排三乡转属第二区,区公所迁至石龙,顺应时代变迁。
新中国成立,万象更新,1949年各级人民政府蓬勃组建,石排被划分为云山乡、和平乡,隶属东莞县第七区,区公所先于企石扎营,后移驻江边村,与园洲乡、民主乡、丰乐乡、大同乡携手共进。此后数年,行政调整频繁,1952年,云山、和平乡撤销,化作中坑、埔心、石排、龙岗、福隆、黄家壆6个小乡,仍归第七区;次年,中坑、埔心转隶石龙区,其余四乡归属企石区。直至1957年12月26日,石排大乡成立,整合6个小乡与田寮村,开启新篇章。
1958年9月,全国“政社合一”浪潮涌起,石排乡、园洲乡、企石乡合并,投身企石人民公社大家庭;1959年改制为6个管理区;1961年6月,石排人民公社独立,辖中坑、埔心、石排、龙岗、福隆、黄家壆6个大队,自此踏上自主奋进之路。后续持续优化,1964年扩编为15个大队,1968年更名石排公社革命委员会,1983年石排区公所成立,统管18个乡及1个居民区,1987年石排镇正式挂牌,接管18个管理区及1个居民区,1999年管理区正式定名为村,共辖68个自然村,现代建制终得完善,为石排腾飞筑牢根基。
石排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初步构建起以纺织服装、模具、玻璃制品、塑胶制品、电子制品等为主的多元产业体系。在这片48.7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截至2022年末,共汇聚了约4000家工业企业,其中产值过亿的企业达106家,专精特新企业有68家,规上企业464家,它们如同繁星点点,照亮石排经济发展的夜空。2022年,石排镇成绩斐然,实现GDP201.04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在东莞市镇街中拔得头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9.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5亿元,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石排镇砥砺奋进的坚实足迹。
而近年来,石排镇的潮玩产业异军突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里是全国乃至全球潮玩产业产值最大、企业及自主品牌最为集聚之地。截至2024年,石排镇潮玩产业基地企业数量已达12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95家,年均增速高达14.1%,总产值成功突破百亿规模,达107.6亿元,2023年增速更是达16.3%,近三年年均增速惊人,为28.7%。在进出口方面,潮玩企业表现亮眼,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和日本是主要进出口市场,对美进出口额37.5亿元,占比26.0%;对日进出口额9.2亿元,占比6.4%,两地合计占比近四成。
回溯潮玩产业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港台玩具企业率先落子石排,为迪士尼、漫威等国际大牌代加工,开启了石排玩具产业篇章。2008年,本土企业接力,玩具塑胶制造产业链渐趋完善,却也面临强制造、弱原创困境。转折发生在2015年,潮玩热潮涌起,石排企业凭借深厚制造根基与周边完备产业配套,果断转型。如文博工艺、德伸科技等企业,自主研发原创潮玩IP,从贴牌代工迈向自主设计、生产。2023年,集群潮玩工业总产值较2021年跃升约45.7%,远超传统玩具行业增速,48家规上潮玩企业产值44.38亿元,主导产业产值占比92.9%,近三年年均增速13.12%,彰显蓬勃活力。
如今,石排镇持续深耕潮玩产业,政府大力扶持,投入约1亿元建成“中国潮玩之都·潮玩中心”,集“协同生产、IP孵化、展示交易、人才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截至今年6月,已引进企业20家,新增年营收约5.41亿元,涵盖潮玩IP孵化、品牌运营、产品设计研发、电商销售等多元类型,众多自主品牌企业与营销渠道企业纷至沓来。未来,石排镇将以潮玩产业为笔,绘就更绚丽的经济画卷,向着世界级潮玩产业高地奋勇攀登。
石排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令人瞩目的文化遗产,塘尾古村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座古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 800 多年的漫长历史,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走进古村,宛如穿越时空,现存 268 座明清时期建筑错落有致,21 座祠堂庄严肃穆,19 座书室散发着墨香古韵,10 眼古井幽深静谧,4 个围门静静矗立,28 座炮楼诉说着往昔的防御故事。古村布局精巧,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恰似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宛如两只蟹眼,仿生布局寓意着一只巨蟹守护村落与千亩良田。古村建筑工艺精湛,红石雕琢的门、窗框与墙基,水磨青砖砌就的清水墙,搭配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彰显着古人的匠心独运。如今,塘尾村大力推进文旅融合,成立塘尾片区文旅开发小组,引入书法、绘画、摄影、音乐、陶瓷、潮玩等各类艺术家,成立“塘尾艺术家联盟”,开发“塘尾印象”文创项目,为古村注入全新活力,计划 3 年内投资 3 亿元打造 200 多套精品民宿院落,让古村重焕生机。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同样承载着厚重历史。它位于燕窝村和田边村境内,山体主要由红砂岩构成,遗址全长约 8 公里,宽度在 0.3 - 0.5 公里之间,海拔高度为 20 至 40 米。自明、清时期起,这里便大量开采红石,民国年间及新中国成立后仍持续采石,历经数百年采掘,残留诸多深潭峭壁,形成如十八房间、补天石、仙女散花、鳄鱼潭、飞鼠岩、了哥墩、鱼跳龙门等奇异景观。石壁上还留存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孙奭题书的摩崖石刻“咸钦燕岭”,每字大 0.1 平方米,书法苍劲有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探寻历史、感受自然奇观的绝佳去处,石排镇更是将其保护纳入美丽幸福村居建设重点内容,建成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公园,吸引市民纷至沓来。
石排的民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醒狮、麒麟舞等传统表演熠熠生辉。醒狮文化在石排中坑村源远流长,明德醒狮团成立于 1995 年 5 月,技艺精湛,多次在国内大型文化活动中登台亮相,屡获殊荣,1996 年 11 月勇夺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全国社会文化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2007 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曾远赴越南、意大利、匈牙利等国访问演出,为传播中华文化立下汗马功劳。麒麟舞在福隆村至少有 200 多年历史,麒麟被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福隆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兼具美学欣赏与文化研究价值。村里上到耄耋老者,下至黄毛小儿,人人都能舞几趟麒麟,打几套拳路,耍几套兵器。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或重大节庆,福隆村都会组织麒麟队在村里或到邻村、镇区表演,为人们送上美好祝福。
近年来,石排镇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艺术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一方面,深入挖掘塘尾古村、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醒狮麒麟闹元宵、“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文旅活动等,让更多人领略石排的文化魅力。同时,鼓励艺术家扎根古村,开展创作交流,促进文化艺术传承创新,让石排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石排镇生态环境优美,宛如一座绿色的家园,为居民们带来无尽的惬意与舒适。东江悠悠,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而过,其14.5公里的沿岸线,是石排得天独厚的生态宝藏。沿着东江漫步,清风拂面,水波潋滟,江面上偶尔有船只驶过,泛起层层涟漪,水天相接之处,仿若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
镇内的两大湿地公园——下沙湿地公园与燕岭湿地公园,更是城市的绿肺。下沙湿地公园内,林木郁郁葱葱,种类繁多,仿若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湖泊澄澈如镜,水质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游弋,水鸟不时掠过湖面,激起圈圈波纹。闲暇时光,人们在此休闲散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欢鸣,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燕岭湿地公园则别具一番景致,尤其是秋冬之际,大片落羽杉华丽变身,树干挺拔笔直,枝叶由绿转黄,再渐变成橙红、暗红褐色,宛如大自然精心调制的色彩盛宴,“四季美人”的美誉当之无愧。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空旷的地面是人们野餐、嬉戏的绝佳场地,一家人围坐于此,共享温馨时光,感受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近年来,石排镇在生态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先后荣获国家卫生镇、国家园林城镇等称号。镇内持续发力,推进约4.5平方公里的镇中心区和专精特新产业园区“两区”建设,以水为脉,以绿为轴,规划打造4个城市公园、7公里翡翠绿环、8.3公里环“两区”生态水系,专精特新产业园区配套近千亩生态农业公园,让生态与城市发展完美交融。
不仅如此,石排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日益完善,新中心小学、第一幼儿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起点,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校园里回荡;东莞市文化馆石排分馆,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各类展览、演出精彩纷呈,为居民们送上精神大餐;政务服务中心便捷高效,让市民办事省心省力,一站式服务解决诸多需求;大帽子文创园则充满创意活力,时尚与传统在此碰撞,为年轻人提供了追逐梦想的舞台。在石排,生态与生活和谐共生,未来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展。
石排镇,这颗东莞东北部的璀璨明珠,古韵与今风交织,正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产业发展上,潮玩产业势头正劲,未来将持续领航,向着世界级潮玩产业高地冲锋,不断拓展全球市场版图;传统产业也将在数字化浪潮下华丽转身,与新兴产业协同共进,为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文化领域,塘尾古村、燕岭古采石场等文化瑰宝将被擦得更亮,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吸引八方游客沉浸于石排独特的文化魅力之中。生态建设持续加力,“两区”建设完美收官,城市与自然相融,绿色将成为石排最动人的底色。公共服务优化升级,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汇聚,居民生活品质节节攀升。
当下,石排镇诚邀四方宾朋,前来感受它的独特风姿,携手共创美好未来,一同见证这座生态文化古城、专精特新名镇在时代浪潮中续写华章,向着更加灿烂、宜居、繁荣的明天大步迈进,成为大湾区熠熠生辉的典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