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碣镇简介

2025-01-05

石碣初印象:地理位置与基本概况

石碣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莞北部。它北接广州市增城区,南与东莞市区隔江相望,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尽享广深走廊的发展红利,被国画大师关山月誉为 “东江之珠”。全镇总面积 36.2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 7.6 万人,常住人口 28.3 万人,下辖 14 个村委会、1 个居民委员会,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历史溯源:岁月长河中的石碣记忆

(一)立村沿革

时光回溯至南宋嘉定元年(公元 1208 年),石碣镇立村,自此开启了它漫长的历史征程。在悠悠岁月里,它历经朝代更迭,行政归属也多有变迁。明清时期,石碣隶属东莞县文顺乡;民国时期,先后归属于东莞县第二区、第四区及石龙区管辖。直到 1961 年,石碣从石龙人民公社分出,成立石碣人民公社,1983 年撤社设区,1986 年撤区建镇,逐步形成如今的行政格局,每一次变革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二)袁崇焕故里

石碣,是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的故乡,他如同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石碣的历史天空。袁崇焕纪念园,这座占地 4.8 万余平方米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园内有袁崇焕石雕像,气宇轩昂,威震九天;袁督师祠、故居、三界庙等建筑古色古香,殿宇肃穆,让人仿若能看见袁崇焕当年的英雄风姿。十九幅袁崇焕传记浮雕手工精凿,生动展现了他的丰功伟绩。2010 年 11 月,这里被评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观众量达 60 余万人次,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缅怀英雄。不仅如此,石碣镇还以崇焕精神为依托,建设了袁崇焕中学、袁崇焕小学和袁崇焕大道,让英雄之名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激励着后人砥砺奋进。

(三)古村古韵

漫步石碣社区等古村落,仿佛踏入了历史的回廊。石碣社区,作为珠三角最大的孔子后裔自然村,有着 800 多年的历史,古韵悠长。这里保存有完好的百年古祠堂,如按照孔氏家庙格局建造的 “阙里旧家”,古朴雄伟,是典型的 “三进二庑” 结构,祠堂内供奉着孔子塑像,弥漫着浓厚的儒家文化气息。古海岸遗址更是历史的见证者,那些奇形怪状、布满海蚀洞的石头,与大榕树和谐共生,诉说着四千多年前这里曾是珠三角 “海洋” 北岸的沧海桑田。村中经济社与巷子的命名,亲仁村、亲义村、诗礼巷、亲仁里等,饱含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思想,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单屋村的单氏宗祠同样令人瞩目,启工于明正德甲戌年(公元 1514 年),是东莞现存第二大宗祠,1993 年被列入 “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风格独特,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彩绘等岭南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承载着单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这些古村落,犹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石碣的过往。

自然风光:东江之畔的生态画卷

石碣,依傍着滔滔东江,拥有长达 18 公里的水岸线,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勾勒出这座城镇的柔美轮廓。东江,这条广东的 “母亲河”,为石碣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灵韵。漫步南堤绿道公园,就如同置身于一幅绚丽的山水画卷之中。这条由江滨公园、石碣公园、刘屋公园、鹤田厦公园组成的绿道长廊,面积达 185 万平方米,绿化率高达 85%,是南滨江景观休闲带和休闲绿道的重要示范带。沿途,驿站错落有致,袁氏宗祠庄严肃穆,广场开阔宜人,音乐喷泉随着旋律舞动,望江亭、龙舟观景台别具风情,健身器材与儿童游乐场所设施一应俱全。4.9 公里的南堤绿道蜿蜒向前,与周边的绿化景观完美融合,形成了令人陶醉的东江画廊,每一步都能邂逅不一样的美,让人流连忘返。

在东江北干流石碣段,隐匿着一座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檀香岛生态农场,它素有 “东江上的日月潭” 之美誉。占地 402.8 亩的岛屿上,物产极为丰盛。这里是绿色农业的典范之地,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台湾水果,长果桑、四季香水柠檬、番石榴等琳琅满目,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等投入品,仅依靠农场自制的有机肥,年产量约 10 吨,每一口都是大自然最纯粹的馈赠。100 亩的鱼塘中,四大家鱼悠然游弋,年产量约 2 吨,养殖过程遵循自然之道,不使用任何商品饲料和药品。登上檀香岛,不仅能感受自然之美,还能参与农耕体验、食农教育、农场采摘、旅游观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探寻自然的奥秘,领略田园生活的质朴与美好,如今,它已然成为石碣一张熠熠生辉的生态名片。

经济腾飞:电子名镇的崛起之路

石碣,作为闻名遐迩的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电子产业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其电子产业集群更是被认定为 “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是当之无愧的产业发展高地。如今,石碣镇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4 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65 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 88 家,这些企业宛如璀璨星辰,汇聚成石碣经济发展的浩瀚银河。

在石碣这片产业热土上,众多知名企业蓬勃发展。台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作为电子行业的佼佼者,自扎根石碣以来,持续深耕电子领域,凭借卓越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在电源供应器、散热管理解决方案等方面成绩斐然,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领域,为石碣电子产业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东莞市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线路板研发制造,以高精度、高品质的线路板产品赢得市场青睐,是众多知名电子品牌的核心供应商;还有东莞市铭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连续 4 年入选 “广东省制造业 500 强”,集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于一体,在电脑周边产品领域不断创新,鼠标、键盘、耳机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近年来,石碣镇紧紧围绕产业提升,全力做强电子信息产业。一方面立足现有雄厚基础,紧盯智能移动终端及穿戴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精准发力,持续扩大产业集聚优势,抢占产业技术与市场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积极构建 “龙头企业 + 高成长企业” 的产业生态,大力招引 10 亿元以上协议固投产业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磅礴动力。同时,全力推动光正、豪力、龙裕、润田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为突破空间资源瓶颈,石碣镇将 “工改工” 作为关键抓手,大刀阔斧推进改革。2023 年,共推进 13 个 “工改工” 项目,涉及土地 652 亩,成功拓展出 150 万平方米的广阔产业空间。在此过程中,石碣镇还出台集体经济组织 “工改工” 项目过渡期租金补助办法,给予两年租金补助,充分激发村集体组织参与热情。在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下,龙裕、豪力、润田等一批项目顺利动工,刘屋智造项目、刘屋甲塘项目、鹤田厦洪元产业园等也蓄势待发。未来,石碣镇将进一步强化土地储备,加快 “工改工” 步伐,强化项目示范引领,创新驱动更多村(社区)参与其中,打造一批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的优质产业载体。

在营商环境优化上,石碣镇更是不遗余力。搭建多维大招商体系,推动以光正、润田、豪力等为代表的十大新建工业园区联合成立招商联盟,形成强大招商合力。通过联盟,各园区紧密合作,整合招商资源,围绕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开展专题投资推介、重点企业调研及兄弟城市考察等活动,吸引优质企业与项目纷至沓来。2023 年 11 月 22 日举行的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暨招商引资推介会便是成果展示,会上集中签约 20 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高达 53 亿元,涵盖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医美医药等多个领域,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同时,现场推介十个标准地块招商,并发布 30 项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发展的举措,涵盖十大涉企服务直通车、十大助企惠企政策、十大服务企业环境建设项目等,全方位、深层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助力石碣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扬帆远航。

文化传承:古韵今风的交融

石碣,这片古老而又现代的土地,承载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犹如一座璀璨的文化宝库。其中,龙舟说唱、交盘会、袁崇焕民间文学三大非遗项目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石碣历史文化长河中的耀眼明珠。

龙舟说唱,这一古老的曲艺形式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及其他粤语地区。石碣人卢锦全作为龙舟说唱的第三代传承人,自 10 多岁起便与它结缘,迄今已坚守半个多世纪。演唱时,他手执木雕小舟,胸前挂着小锣、小鼓,边敲边唱,那悠扬的曲调、质朴的歌词,仿佛带着人们穿越时空,回溯往昔。他不仅四处公益献唱,还在镇文化部门的助力下,将这门艺术带进校园、村(社区),让更多年轻人领略到其独特韵味,为龙舟说唱的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交盘会,作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唐代,在石碣镇水南村代代相传。每年立春前后,村里便热闹非凡,筵开百席,宴请全村老人齐聚一堂。扣肉、鹅掌、大虾、鲍鱼、鱼丸、冬菇等食材汇聚一盆,香气四溢,众人围坐,共享美食,共话家常。这一习俗最初源于人们郊外踏青时交换 “春盘” 解春困,如今已演变成凝聚亲情、传承民俗的重要活动,承载着石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袁崇焕民间文学更是深入人心,搜集了 80 多个流传于民间的袁崇焕故事及地方风物传说,经传承人整理编撰成书,并创作出儿童剧、快板曲艺、粤剧等文艺作品。这些作品走进村居、校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颂袁崇焕的英雄事迹,让英雄精神在石碣大地生根发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碣人奋发向前。

近年来,石碣镇积极致力于打造 “英雄故里”“东江之珠” 城市文化名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轮番上演。连续举办多届的 “清明祭英雄” 活动,庄严肃穆,人们怀着崇敬之心缅怀袁崇焕,传承爱国精神;“东江文化艺术节” 汇聚各类艺术表演、展览,充分展现东江文化风情,吸引无数市民驻足欣赏;还有 “传承经典 非遗所思” 非遗创意绘画大赛,激发了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望。同时,曲艺作品《传承》荣获中国牡丹奖,大型爱国主题儿童剧《少年袁崇焕》更是将袁崇焕的少年故事搬上舞台,让英雄形象更加鲜活。

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石碣镇同样成绩斐然。袁崇焕纪念园庄重肃穆,园内建筑古朴典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探寻英雄足迹;新升级的石碣图书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宽敞的数字大厅、便捷的自助借还服务,为市民营造了宁静致远的阅读氛围,入馆可见石碣四大城市名片展示,彰显着城镇的独特魅力;还有各村(社区)的文化广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便成为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广场舞、歌唱表演等活动精彩纷呈,展现着石碣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如今的石碣,传统与现代交织,古韵与新风共融。在街头巷尾,既能看到古祠堂前老人讲述着往昔岁月,传承着古老的民俗技艺;也能在现代化的文化场馆中,欣赏到前沿的艺术展览、参与多元的文化活动。袁崇焕精神激励着人们拼搏奋进,古老的民俗活动延续着文化血脉,石碣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书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特色美食:舌尖上的石碣

石碣,这座充满魅力的城镇,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迷人的自然风光,还藏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每一道佳肴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冼沙鱼丸,作为东莞的一道传统名菜,无疑是石碣美食中的佼佼者。这道菜对食材的挑选极为严苛,必须选用新鲜捕捞的鲮鱼,而且鱼塘中不能养鸭鹅,如此才能确保鱼肉味道的纯净鲜美。其制作工序更是精细考究,要将鲮鱼剃骨取肉后,用两根铁棒反复敲打 6 个小时以上,直至鱼肉中的胶质,也就是蛋白质充分释放出来,随后精心攒成鱼丸。这般制作出来的鱼丸,胶质丰富、韧性十足,扔在地上能如乒乓球般一弹数尺高,吃起来口感爽滑、弹牙,无论是用来煮汤,还是炒菜,都能为菜肴增添一抹独特的风味,让人欲罢不能。

石碣龙眼,亦是当地一绝。石碣镇种植龙眼的历史源远流长,所产的龙眼果实饱满、肉厚核小、甜度极高,咬上一口,汁水四溢,甜润的滋味瞬间在舌尖散开。龙眼不仅可以直接食用,享受那清甜爽口的原始风味,还能制成龙眼干、龙眼酒等。制成龙眼干后,其营养成分得以浓缩,具有补气血、益心脾等功效,是备受欢迎的滋补佳品;酿成龙眼酒,果香与酒香相互交融,醇厚芬芳,别有一番风味。

石碣烤鹅,以其独特的烤制工艺和浓郁的香味闻名遐迩。制作时,精选本地的鹅肉,历经腌制、晾干、烤制等多道工序。腌制时,各种香料巧妙渗透到鹅肉的每一寸纹理,为其增添丰富的滋味;晾干后的鹅肉,表皮紧绷,为烤制后的酥脆口感奠定基础;烤制过程更是关键,火候的精准掌控至关重要,烤出的鹅肉外皮金黄酥脆,仿佛一层薄脆的铠甲,轻轻一咬,发出 “嘎吱” 的声响,而内里的鹅肉却鲜嫩多汁,肉香四溢,每一口都让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在石碣镇,还有一处体验东莞饮食文化的绝佳去处 —— 莞香楼早茶。这里的早茶品种丰富多样,虾饺、烧麦、肠粉、凤爪、排骨等一应俱全。虾饺,晶莹剔透的外皮包裹着大只鲜美的虾肉,咬下去虾肉的鲜甜与饺皮的软糯完美融合;烧麦,顶上点缀着蟹黄或虾仁,内馅软糯,香气扑鼻;肠粉,嫩滑的肠粉皮裹着鲜嫩的牛肉或虾仁,再淋上特制的酱汁,口感爽滑,味道浓郁;凤爪,经过精心烹制,软糯入味,一抿即脱骨;排骨,肉质鲜嫩多汁,搭配上豆豉等调料,鲜香可口。每一款点心都制作精细,口感鲜美,让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东莞早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望未来:持续闪耀的 “东江之珠”

石碣镇,这颗 “东江之珠”,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发达的电子产业、迷人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文化传承和诱人的特色美食,已然成为东莞乃至广东的一颗耀眼明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石碣镇将继续砥砺前行,在经济领域,不断深化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拓展新兴产业版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产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在文化方面,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传承形式,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 “英雄故里”“东江之珠” 的文化名片更加璀璨夺目;于生态而言,守护东江生态画廊,推进绿色发展实践,打造更多生态休闲空间,使石碣成为令人向往的宜居之地。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石碣镇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