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东莞市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6799号
2025-01-20
在东莞的桥头镇,隐匿着一座承载八百余载岁月的迳联古村落,宛如一颗遗世明珠。它始建于南宋年间,公元 1238 年,罗映奎第四子千九郎在此立村,彼时名为迳背村。悠悠数百年间,这片土地文风鼎盛,孕育出罗中、罗一道、罗龙骧等数位进士,因而获称 “进士村”,声名远扬 。漫步其中,仿佛踏入了历史的长河,能真切感受到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
古村的布局独具匠心,蕴含着古人对风水的精妙理解。整体呈古 “迳” 字造型,东门恰似迳口,北门仿若迳尾。东门前方,大门、圆形红台石与麻石路相互映衬,营造出 “鲤鱼返迳” 的生动意象;而北门处,半圆池塘与幽深小巷相得益彰,构成 “暗箭射明堂” 的独特格局。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赋予了古村一种神秘而独特的气质。
村内建筑更是别具一格,融合了东方古典建筑的庄重与西方建筑的典雅。罗氏宗祠庄严肃穆地坐落在北门边,于清代同治三年重修,砖木结构搭配硬山屋顶,抬梁式的架构尽显大气。其平面呈三进台阶式,每进均为三开间,从大门到厅堂,再到殿堂,一步一景,层次分明。祠堂正门两侧,“太狮碑” 和 “少狮碑” 静静伫立,左边碑上 “光绪九年癸未进士” 的字迹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罗氏家族昔日的荣耀。横梁上,祖孙五进士的木雕栩栩如生,展现着精湛的工艺,也见证着家族的辉煌历史。
与此同时,福音堂和天主堂高高地矗立在迳联新围村东北部,它们是西方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福音堂于 19 世纪末由德国人建造,门口那座铸于 1899 年的大钟楼,钟声曾悠扬地回荡在古村上空,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如今,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古村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动见证,它们与东方古典建筑相互辉映,共同勾勒出迳联古村落独特的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它的魅力。
迳联古村落诚挚地欢迎着每一位游客的到来,无需门票,全年全天开放,无论你何时前来,都能毫无阻碍地踏入这片历史的天地,感受它的独特魅力。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清晨,还是余晖洒下的傍晚,古村都静静伫立,等待着你去探索。
若选择公共交通,在东莞市内可乘坐桥头 1 路公交车,在宏达中路站下车后,仅需步行约 300 米,便能抵达古村 。若你偏爱自驾,那也极为便捷,直接导航至 “东莞市桥头镇迳联村旧路”,或者以 “薰莱亭” 为目的地,沿着导航指引,一路前行,即可顺利到达。在古村附近,有停车场可供使用,让你的出行没有后顾之忧,轻松开启这场穿越时光的古村之旅 。
当你来到迳联古村落的东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别具一格的东门。门口的石级呈鱼腮状,造型独特,充满巧思,据说它还有着神奇的功效,谁要是患了红眼病,在这里撮一点药草熬水涂上,便能治愈,这更为东门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沿着东门延伸而出的,是一条全长约 1000 余米的麻石古巷 。铺设麻石每条长 1.5 米,厚 0.3 米,整齐而坚实。
麻石巷底不仅是村落的排水暗渠,承担着排污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是村人日常进出的道路,真正做到了上可行人,下可排污,一举两得。石巷因应地势而建,迂回曲折,行走其间,颇有曲径通幽之感,仿佛每一步都能踏入历史的深处。古巷两旁的建筑高低错落有致,统一的青砖红石、红瓦粉墙,搭配着雕栏壁画,其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多为描绘历史典故、戏曲场景、山水风光等,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古镇,沉浸在那精致高雅的氛围之中。
从东门沿着麻石巷往北走大约一百五十米,便能在路旁发现一口古井。它直径约一米,由青砖砌成,井水清澈见底,水质甘甜清凉,经有关部门抽样检测,证实井水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其特性与寻常井水截然不同,极为罕见。据说,常饮此井之水,能让人肌肤细腻,水色秀美,还能驱除疲劳、病害,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在迳联古村落,这样的古井共有 3 口,它们均建于明朝时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有两口离池塘仅咫尺之遥,然而水位却常年高于池塘水位至少 1 米,且水量始终保持不枯不溢;即便在天旱年间,池塘水干涸,井水依然源源不断。这三口古井,就像三位忠诚的守护者,静静见证着古村的岁月变迁,也为古村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
古村落的北面,庄重地矗立着一栋三进深的罗氏宗祠。它始建于明朝嘉靖元年,在清代同治三年重修,占地面积约 800 平方米,砖木结构搭配硬山屋顶,采用抬梁式木作梁架 。祠堂坐东朝西,平面呈三进台阶式,每进均为三开间,第一进为大门,进深 3 米;第二进为厅堂,进深 8.5 米;第三进为殿堂,进深 7.9 米 。
宗祠的正门左右两侧,立有 “太狮碑” 和 “少狮碑”,左边的石碑上清晰地刻着 “光绪九年癸未进士”。祠堂门口挂着的对联 “祖孙五进士,叔侄两藩侯”,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彰显出罗氏家族昔日的辉煌与荣耀。走进宗祠内部,横梁上雕刻着祖孙五进士的木雕,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荣耀过往 。正殿上方,绿色釉陶金狮头格外醒目,上塑 “同治三年” 四字,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大门左右两侧上檐的浮雕中,众多形态各异的古代人物栩栩如生,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正门墙体全部由红石条砌筑而成,再用红石柱支撑屋顶,显得格外坚固而庄重。祠堂前方,一口呈弓箭形的水塘面积约 15 亩,曾是村里洗衣冲凉的场所,如今池塘中依然游弋着许多鱼类。相传,这水塘是罗氏宗祠为抵御外人侵扰,作拉开弓箭状蓄势待发,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在迳联村的右边,有一座小山坡,山坡上坐落着一座古亭,名为薰莱亭,又称凤凰亭 。它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1993 年 6 月,被列为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亭子有着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 400 多年前,迳背村后每天清晨都会传来婉转动听的鸟啼声,一位道人暂住于此,连续几个早晨都听到这声音,断定是凤凰的啼叫。于是四处寻找,最终在龙岭的龙爪地方发现一块大板石,旁边生长着凤凰树和灵芝草,认定此处是凤凰的栖身之所。然而,道人拔起灵芝草后,惊飞了凤凰,从此凤凰一去不复返。为了纪念这只凤凰,村人耗时 27 天建成了凤凰亭,并在亭顶塑了一对金凤凰,每当薰风吹入凤嘴,便会发出呼呼之音,如同凤凰啼鸣。
凤凰亭亭长和宽均为 4 米,高 7 米,采用木石结构,双层双进。前堂由 4 条红石柱支撑,瓦面四角习檐,歇山顶,四边雕刻着龙凤花草,正面花檐篆刻 “福禄寿全” 4 字,寓意美好。亭顶塑有两只金凤凰和一个宝葫芦,双凤面朝葫芦而立,似振翅欲飞、引颈高歌。由于金凤凰张嘴而立,薰风吹来时,仿佛能听到婉转动听的鸣声。亭内有一块金匾,上书 “薰莱亭” 三字,匾前二栋上刻 “千秋显赫,万代英灵” 八字。亭后堂为单房,以两根红石柱为支撑;亭正中墙壁绘有 “玉书图” 彩绘壁画,栩栩如生。画前设有一神台,摆放着三块红石,上书 “清景公”,供人朝拜。亭外有 3 株古榕,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其中有一株古榕树的枝丫上岐生出一棵小叶树,颇为奇特。
1889 年,法国人在迳联新围村东北部建立了天主教堂,这座教堂采用了典型的哥特式风格,以其高耸的尖塔、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和独特的建筑结构,展现出浓郁的西方宗教建筑特色。教堂整体呈正方形,在外观上,高耸的尖顶直插云霄,仿佛是人与上帝沟通的桥梁;彩色玻璃窗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营造出神秘而庄严的氛围。走进教堂内部,高大的穹顶让人产生一种敬畏之感,精美的壁画和雕塑讲述着宗教故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艺术的魅力。
历经岁月的洗礼,这座教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目前,教堂正在进行修缮,外面覆盖着幕布,虽然暂时无法一窥其全貌,但这也让人对它修缮后的模样充满期待。相信在修缮完成后,天主教堂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游客,继续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独特的历史 。
在迳联古村落游玩,怎能错过周边令人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呢?
糖不甩是当地不得不尝的经典甜品 。它以糯米粉制成圆子,在由红糖精心熬制的浓稠糖浆中 “沐浴”,出锅后再撒上一层香气四溢的花生碎和芝麻。咬上一口,软糯的口感瞬间在舌尖散开,香甜却丝毫不会觉得腻人,每一口都充满了甜蜜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粉葛炆猪肉,这道菜选用桥头镇大洲村盛产的粉葛,将其去皮后切成块状,搭配鲜嫩的腩肉。烹饪时,先将粉葛用南乳、味精、高汤等多种调味料精心灼制,随后与腩肉一同炆制。炆制后的粉葛充分吸收了腩肉的油脂与香味,变得软糯香甜,而腩肉则因粉葛的加入,少了几分油腻,多了一丝清爽。两者相互交融,口感香而不腻,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浓郁的肉香与粉葛的独特风味,令人唇齿留香 。
在尽情享受迳联古村落的美景时,还有一些小贴士需要牢记哦 。迳联古村落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古建筑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古村的灵魂所在。在游览过程中,请务必爱护文物,不要随意触摸、刻画或破坏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让它们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继续向后人诉说古村的故事。
古村落内部分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可能已处于废弃状态,或者正在进行修缮 。在参观时,请务必留意周围的警示标识,远离危险区域,切勿擅自进入未开放的建筑,以免发生意外,确保自身安全。
东莞的天气较为炎热,尤其是在阳光强烈的时段,游玩时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出门前记得涂抹防晒霜,选择高 SPF 值、高 UVA/UVB 过滤的产品,并每隔 2 - 3 小时补涂一次;戴上遮阳帽、太阳镜,穿上透气、宽松的浅色防晒衣物,还可以携带防晒喷雾,方便随时补涂。同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随身携带饮用水,避免因中暑而影响游玩的兴致。希望大家都能在迳联古村落拥有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旅程 。